第256章 子午嶺-《我那俠客夢》
第(1/3)頁
張元、趙明秀等人離開直羅鎮,沿華水(葫蘆河)河谷向西北行進,以子午山(又稱子午嶺)為依托隱匿好行蹤,坐等狩獵的目標自動送上門來。
子午山,唐以前稱為橋山,因山勢綿延,呈南北走向,與本初的子午線相合,且先人慣稱北為“子”、南為“午”,故稱這段山嶺為子午嶺。
相傳,軒轅黃帝氏族部落起源于橋山與北洛河上游,后逐漸發展壯大。《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崩,葬橋山。距今三千年前,周人從黃土高原南遷,定都關中建立周朝,黃土高原也由此開始逐漸被北方游牧民族占據。
黃土高原緊鄰關中,可算是關中地區的北大門,失去了對黃土高原的控制,中原王朝便無險可據,黃土高原因而成了中原王朝與西北游牧民族爭奪的焦點地區。公元272年,秦人征服義渠,占據黃土高原,為加固統治,在此地修建長城,以抵御西北邊游牧民族的入侵。
子午嶺,地處黃土高原腹地,介于涇河與北洛河之間,是黃土高原上南北穿越的要徑。秦在子午嶺的山脈嶺脊上筑有直道,南起云陽,北達九原,沿途設有烽隧、墩臺和關口,自北至南主要的關寨有五亭寨、興隆關、艾蒿店、調令關、金鎖關等,算是中國最早的軍用高速公路。
中國歷史上,北宋滅亡之前,中原王朝凡是處于強盛時期,都能牢牢控制黃土高原。一旦失去了對黃土高原的管控,中原王朝要么壽終正寢,要么偏安一隅。
到了北宋,東北邊已失去了燕云十六州,一道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西北邊若再失去黃土高原這片緩沖地帶,北宋王朝失去對中原的統治也將為期不遠。因此,對黃土高原的爭奪,北宋與西夏異常激烈,到了李元昊這里,已趨白日化。
可惜的是,北宋君臣最終不明其中厲害,只求當時過得去,找到各種借口對西夏妥協,失去了對黃土高原的絕對管控權。之后八十余年,活活累死在了從東向西長達數千里的邊境線上,成了第一個不是亡于內亂、而是亡于外患的中原王朝。
北宋一朝,從建國到滅亡,很好地貫徹了重文抑武的國策,大大地防范了武人的跋扈,卻也很好地束縛了武將的手腳,武將們面對瞬息萬變的戰場,實難發揮主觀能動性,從此攻不足而守有余,除了被動挨打,就是吃盡敗仗。
鑒于此,北宋為抵西夏御驍勇善戰的騎兵入侵,可謂是煞費苦心,在黃土高原這道長達近三千里的軍事防線上,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修建了將近五百座城堡和要塞。耗費人力物力如此之巨,若是從經濟學家的角度看,還不如痛下決心,學學人家大唐,一巴掌將西夏政權拍死得了。你說是不?(這些是皮外話,可較真,也切莫較真。)
子午嶺如此軍事重地,張元、趙明秀想著在此設伏,是不是腦瓜子生銹了?
應該不是,由東向西跨過子午嶺,慶州府就幾十里地而已。
誰敢說千里跋涉之人,快到目的地門口時,那份心情不是愉悅興奮的。麻痹大意,淡忘危險,放松警惕,人之常情。
張元、趙明秀等人該是這么想,真能如愿以償嗎?
那不一定,從范仲淹從京城趕來西北所做的一切來看,可堪稱打防守戰的大師級人物。
北宋立國之初,西夏向宋稱臣,邊境地區以貿易為主,少有軍事沖突。然而,黨項人李元昊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局面。1038年,李元昊率領黨項人創建大夏國,為了與北宋劃清界限,下令大夏國所有男性三日內必須禿發,違者以死罪論處。如此決心,大宋皇帝趙禎(宋仁宗)應該是不知道的,不是的話,他也不會老想著以不戰而屈人之兵,與西夏李元昊握手言和、睦鄰友好了。
黨項人立國前,四處征戰,開疆拓土,騎兵驍勇善戰,且羽翼豐滿。1040年,西夏大軍突然大舉進攻北宋的邊塞城鎮,宋帝國可謂是措手不及。大宋將士三十多年無戰事,武備松弛,三川口一戰,宋軍慘敗,數百里關城要塞大多被西夏軍洗劫或占領。至此,范仲淹眾望所歸,來到西北救火。
范仲淹一到西北,沒大擺筵席,沒空喊口號,而是馬不停蹄地進行實地考察。他陡然發現,北宋延州府一帶的防務十分松懈,軍隊之中問題多多,民族關系不堪入耳......種種跡象都不利于宋軍深入敵后作戰。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舒城县|
潼关县|
万安县|
正定县|
通海县|
吉首市|
友谊县|
南开区|
兖州市|
九龙县|
施甸县|
高台县|
奉贤区|
荆门市|
武冈市|
太仓市|
武川县|
土默特右旗|
贺兰县|
班戈县|
新源县|
西贡区|
屏东县|
榆树市|
石首市|
邵武市|
三河市|
吉隆县|
郸城县|
昌乐县|
阿克苏市|
邢台县|
大渡口区|
平原县|
北京市|
久治县|
茶陵县|
英吉沙县|
梁平县|
清苑县|
石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