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最起碼在這些比孫景緊張無數倍的觀摩者眼中,是這樣的。
但是當孫景招呼葉春萌做關顱收尾時,眾人才驚覺手術竟然已經結束了。
“才過去兩小時三十三分鐘?這怎么可能!”
“連一般的脊髓瘤手術都得三四個小時,這一臺這么復雜困難,必然需要更長的時間,怎么反而更短了?”
“不是更短了,是孫醫生太快了!”
“不會是一刀切了吧?”
“不可能!孫醫生這么年輕……”
觀摩室里的一眾醫生反應過來,驚呼不斷。
特別是有人無法相信為什么會這么快,也無法理解孫景為什么敢這么操作,于是不由自主的往他們能理解的方向去猜測了。
正如之前霍思邈非要和孫景爭論是否該做手術,對著黃菁菁媽媽解釋的那樣。
腫瘤切除的外科手術沒有對錯之分,從來都是主刀醫生的個人選擇。
有的醫生崇尚的是能不做手術就不做手術,能少切就少切,盡可能不要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
否則生活質量太差,甚至讓人生不如死,還不如不切。
有的醫生則崇尚能切干凈就切干凈,保命要緊。
至于術后后遺癥更多,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那是保命的必要犧牲。
好的醫生就是能做好這兩者的平衡!
后者則被稱為一刀切醫生。
技術難度更低,但后患不小。
在國內越來越嚴峻的醫療環境下,這樣的一刀切越來越少。
而在國外就比較多。
孫景所在的紐約醫學中心,一些老醫生直接被年輕醫生蔑稱為一刀切。
就是因為他們不管不顧,只要病人敢讓他們開刀,他們就直接一刀切了了事。
當然這和霍思邈說過的一句話有關:“年老的醫生也站不住啊。”
越精細的操作越考驗體力和精力,或許一開始這些醫生沒有選擇一刀切。
但后來上了年齡,不知不覺間就選擇了這個更省事的方式。
至于病人術后的嚴重后遺癥,他們并不在乎。
病人和病人家屬事先也沒有那個資源去了解這些情況,畢竟有那個資源的也不會找這些一刀切的醫生了。
現在孫景這樣快速的手術,讓人止不住的去瞎想,是不是一刀切了才這么快。
當孫景出了手術室,立刻被傅院長請過去了。
“孫醫生,有把握嗎?”傅院長神色非常凝重。
他倒沒有那些對孫景有意見的人的不好猜測,但出于他對這臺手術的理解,他不得不擔心。
“任何手術,醫生都只是盡人事聽天命!”孫景搖頭:“手術結果如何,等雅戈爾先生蘇醒檢查一下就知道了。”
即便他心中有把握,也沒有半場開香檳的意思。
“說的是。”傅院長見孫景這個態度,反而放心了不少。
他倒是能壓制住擔心,可這種萬眾矚目的消息早已在仁華醫院傳開了,很多人都是按耐不住的談論起來。
“聽說孫醫生做手術做的太快了!”
“太快了不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