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相比之下,我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的人。可能我拼命努力下也曾有一兩次比一些人做得更好。但置身于人海之中,我頂多算是一顆大一點的鵝卵石,我很努力,但好像也缺少點天賦和運氣。有很多夢想,但實現起來也遙遙無期。但我沒有放棄。 我慢慢也能接受我是一個普通人的事實。但我也希望自己可以追求喜歡的事物,哪怕回報我的不多。也許這世界上真存在那樣的人,存在著我永遠都追上不了的人,存在我窮盡一生都難以望其項背的人。但即使再普通,我也希望活出一點點不一樣的光芒。 我祈求有好運降臨,我也渴望被命運所愛。但如果沒有,我也不會放棄。希望你也一樣。”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他在撩你的時候,你會裝作漫不經心,即使心里有所觸動。漸漸地,你被他的真情打動,答應了他的追求。 你幻想了很多關于以后美好的事情,甚至都想好了要與他共度余生。沒想到他卻掉鏈子了,他不再像從前那樣對你熱情,可你卻越來越離不開他。 最害怕在他沒有和你說晚安的夜晚,你腦海里想的全是他,然后你小小翼翼,百般斟酌的編輯了消息發給他,他卻冷冰冰地回復你:你煩不煩。 你煩不煩,你怎么這么粘人。這是你和他在一起之后,他最常說的話。 我們總是想不明白,為什么當初追我的人是你,最后舍不得的人卻是我自己。為什么我愛你這么多,你還是想要離開我。 當你全身心投入地去愛一個人的時候,是你們這段感情最危險的時候。 我有一個朋友,真的是傾其所有地去愛了一個人。 朋友上大學的時候談了一個男朋友,是學校吉他社的社長,彈得一手好吉他,嗓音獨特,撩起妹來也是一把好手。 那個時候喜歡朋友的男孩特別多,但朋友還是沒抗拒住他在全校十佳歌手決賽上的一個反殺表白,栽進了這一段浪漫的一塌糊涂的表白里。 兩人在一起之后,朋友無可救藥地愛上了他,似乎她的世界里只有男朋友。男生打游戲她陪著,也不和朋友聚會,只要男生找她,她二話不說就跑過去找他。 畢業后,工作了一段時間,男生決定要出國留學,開始學習英語,朋友還為了照顧他辭掉了工作,天天給他做飯,堪稱一“媽”。 其實兩個人曾經也分過一次手,男友問朋友能不能有一點自己的事情,不需要什么事情都圍繞著他,然而溝通無果。 我見過最瘋狂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朋友身上。男友出國之后,她不放心,竟然決定出國找男友,覺得他在異國他鄉太辛苦。 在國外的那段日子里,朋友幾乎是每天在房間里等著男友回家,男友說什么是什么,甚至忍受男友所有的壞脾氣,她覺得只要他開心就好。 后來男友受不了了,和她提出了分手,原因是她太愛他了,這份愛令他窒息,而他也完全想不起來當初那個有想法又獨立的她是什么樣子的了。 有些人的愛情是全身心投入式的戀愛,倒不是說這樣不好,只是過于投入,你就會很容易忘記自己。 為什么太愛一個人往往會沒有好下場?為什么我們全身心地把愛給一個人,卻不能得到對等的回應? 因為如果一個人不愛自己,卻又把所有的心思都寄托在愛情上面,那么這個人就像是一顆定時炸彈,會產生強大的毀滅性威力,在傷害對方的同時,也會把自己炸得粉碎。 你太愛一個人的時候,你的行動會跟隨著他的一舉一動,他的一丁點兒變化都會影響到你。你變得敏感又脆弱,甚至你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因為他,而非自己的意愿。 朋友和我說她一點兒都不喜歡國外的生活,那里的食物并不好吃,那里沒有她愛的朋友。但是她仍然要出去,只因為那里有他,而非有她想要追求的東西。直到分手,她才想明白,因為過于愛他,她把自己所有的愛都給了他,自己一點都沒有剩下。 你太過愛一個人,連要愛自己都要不記得了。在愛情里的迷失,才是你最對不起自己的地方。 但我們有時候也要慶幸失戀,感謝那個人的離開,因為他的出走才讓我們開始真正面對自己。 電影《祈禱、美食和戀愛》里,女主角說自己從15歲開始就一直在拍拖,最長的空窗期也不超過兩個星期,所以這一次她離婚、分手,她決定去旅行,好好面對自己一次。 朋友也一樣,失戀后的她,把在異國他鄉的生活過成了旅行。 一開始她非常痛苦,因為語言不通,和人交流起來磕磕絆絆,好不容易拿著手機詞典把自己想說的話表達了出來,卻半天都沒有聽懂對方在說什么。但是她為了重新找回自己,努力的去克服遇到的一切困難。 所以,我也越來越覺得,能讓一個人成長的,從來不是愛,而是不被愛。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