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十二集 滅門之恨-《華夏真相集》


    第(3/3)頁

    山東報捷之書送到長安,朝廷敘論軍功,由此加封曹操為鎮東將軍,東郡太守。

    有了朝廷封誥,曹操此番名正言順,遂貼出檄文,在泰山招賢納士。

    畫外音:檄文張出不久,便有潁川荀彧字文若,與其侄荀攸字公達,東郡東阿人程昱字仲德,譙郡郭嘉字奉孝,光武帝嫡派子孫淮南劉曄字子陽,山陽昌邑人滿寵字伯寧,武城人呂虔字子恪,陳留平邱人毛玠字孝先等,皆為一時俊杰,絡繹而至。這些人或因避十常侍及董卓之亂隱于山林,或原從袁紹因其不能重用,此時全為曹公所感,投到帳下。

    除了以上文臣,又有數員武將來投,乃是泰山巨平人于禁字文則,弓馬熟嫻,武藝出眾;陳留人典韋,無有表字,勇力過人;東郡人陳宮字公臺,智勇雙全,世稱豪杰。

    曹操來者不拒,皆都經過親自交談,或加以測試,然后各自依其才能委以重任,推心置腹相待。自是文有謀臣,武有猛將,威鎮山東。

    鏡頭特寫,陳宮登場。

    字幕:陳宮,字公臺,東郡東武陽人。性情耿直,足智多謀,文武全才。

    陳宮自負才學,胸懷治國安邦大志,來至曹操帳下,遍覽左右,見文臣中荀彧叔侄胸懷奇謀,武將中典韋勇不可敵,自己均非敵手。

    因欲建立奇功,為曹孟德所重,遂主動獻計,上書曹操。其書略云:

    東郡向歸兗州所轄,圣人所居,人杰地靈。然地狹民少,不足以得展鯤鵬之志,成就王霸之業。兗州刺史劉岱死于黃巾,至今兗州無主,王命斷絕。不才世居東郡,愿往說服州中世家大族,請明公前往擔任州牧,以此為基,成就王霸之業,未知明公尚有意乎?

    曹操正不甘心僅任東郡太守,大喜從之,賜以金帛,使其前往游說。

    陳宮先至濟州,設下盛宴,會集濟州相鮑信,及兗州別駕、治中等官,與眾人說道:今天下分裂,而兗州無主。東郡太守曹公孟德,是為前漢丞相曹參之后,命世之才。我等若迎來兗州為牧,必可使本州安定,黃巾滅跡。得此明公,共保桑梓百姓,不亦可乎?

    鮑信早在洛陽之時,便與曹操相交甚厚,深然陳宮之論,兗州諸吏也都欣然從命。陳宮大喜,遂同兗州吏萬潛等人親到東郡,迎接曹操擔任兗州牧。

    曹操平空得了兗州重郡,有了立足之地,心中如何不喜?于是重賞陳宮,令其領兵屯留東郡,待之甚厚,有如父子。

    兗州大事粗定,諸事安穩,這一日曹操在帳中閑坐,忽然思想起老父曹嵩,當年盡出家資助自己起兵討董,如今年老獨居瑯琊,晚景孤單,不由潸然淚下,不能自已。

    孝心即動,曹操乃與泰山太守應劭商議:我欲往瑯琊郡,迎取父親與兄弟曹德,及一家老小四十余人,前來兗州相會,共享天倫之樂,公以為如何?

    應劭:此人倫大義,有何不可?今兗州初定,明公不必自往,某愿稍盡奔走之勞。

    曹操大喜:如此有勞使君,事畢再容重謝。

    應劭領諾,也不甚以為意,乃派縣中衙吏,率領數十衛兵,持書前往瑯琊。

    曹嵩得了兒子手書,見說已為兗州牧守,喜得不知如何是好。即便命令兒子曹德,收拾家資行李,裝了幾十大車,在應邵軍士保護下向兗州行進。

    這一日逶迤西來,道經徐州,打算穿城而過。守城吏見其人眾車多,問明來歷,不敢隨意放行,派人急報徐州太守陶謙。

    字幕:陶謙,字恭祖,丹陽郡人。

    鏡頭閃回,敘述陶謙來歷。

    陶謙初為諸生,被舉茂才,歷任舒、盧二縣令、幽州刺史、議郎,性格剛直,有大志。后隨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對抗北宮伯玉,任揚武校尉,之后又隨張溫征韓遂、邊章。

    中平五年,徐州黃巾大起,陶謙被朝廷任為徐州刺史,擊破黃巾叛軍,并推行屯田,恢復生產。爾后聽從王朗、趙昱建議遣使進京朝貢,獲拜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

    閃回結束,徐州府衙。

    陶謙早聞曹操大名,向欲結納。聞報曹嵩路過本境,遂親自出城迎接,迎入府中大設筵宴,盛情款待了兩日。

    到第三日,曹嵩不顧挽留,力辭要行。

    陶謙親送出郭,特差都尉張闿引領部兵五百,護送出境。

    張闿本是黃巾余黨,見曹家輜重車輛無數,遂至賊心復熾;行至半路曠野又遇風雨,便鼓動軍士殺盡曹嵩全家,取了財物,率眾逃奔淮南去了。

    應劭部下有軍士逃命,回報兇訊。曹操聞聽惡報,仰天大哭,目中流血。

    曹操早就覬覦徐州,得此因由,如何不報!遂借替父報仇之名,遷怒陶謙,留荀彧、程昱把守兗州,自率全軍掛孝,令夏侯惇、于禁、典韋為先鋒,殺奔徐州。

    陳宮向與陶謙交厚,聞說曹操欲伐徐州,急出東郡,至半路趕上大軍,至中軍大帳來見曹操,委婉相勸:殺害明公令尊老大人者,張闿也,非干陶恭祖之事。且其是以赤心相待明公,如若伐之,恐失天下之望。

    曹操聞言非但不聽,反而勃然大怒道:那張闿豈非陶謙部下,奉其所命!陶謙唆使部下殺人越貨,與親自下手何異?殺父之仇,不共戴天,爾其休阻。

    遂將陳宮逐出帳外,并下令夏侯惇等一路之上屠城滅村,雞犬不留。

    陳宮自恃對曹氏立有大功,今當眾被逐出行轅,自是心中大怒,羞愧難當。

    大軍由北往南,直下徐州。果然一路屠城滅村,雞犬不留。

    曹操引兵正行之間,前鋒夏侯惇使人來報:有前任九江太守邊讓,向與陶謙交厚,聞知徐州有難,急引兵五千來救。

    曹操大怒:傳令夏侯惇、于禁,半路截殺,務必將邊讓趕回,不使其靠近徐州。

    夏侯惇領命,遂同于禁引兵前往,兩軍對圓,攔住邊讓。

    字幕:邊讓,字文禮,兗州陳留郡浚儀縣人。

    鏡頭閃回,敘述邊讓來歷。

    邊讓自幼博學善辯,愛寫文章。青年時游學洛陽,曾作《章華賦》,名噪一時。

    汝南謝甄亦善辯論,曾與邊讓一起去拜訪名士郭泰,相互談論辯難,連日達夜。郭泰對其二人卻并不看好,私對門人說道:其二人英才有余,但并不入道,真是可惜了!

    大將軍何進聞說邊讓大名,遣使征辟入朝,任為令史。大將軍府中賓客滿堂,邊讓既善于占射,又能辭對,無人不被邊讓風采傾倒。

    司徒府掾吏孔融、王朗皆為當世名士,竟爭先向邊讓遞交名片,以求交往。議郎蔡邕親向何進寫信,極力稱贊邊讓才能。何進深以為然,于是多次提拔邊讓。

    中平六年,邊讓升任九江郡太守。然而兩年之后,便即棄官返回鄉。

    當時曹操被陳宮迎入兗州,自領兗州牧。邊讓雖與陳宮交厚,但對其奉侍曹操不以為然,每逢聚會,多次公開輕視貶低曹操,引以為樂。

    閃回結束。邊讓聞說曹操征伐徐州,陣宮諫勸不從,遂聚宗族鄉勇五千,前來相阻。

    兩軍對圓,邊讓縱馬上前,質問夏侯惇道:陶恭祖何罪,必欲討之?

    夏侯惇:殺我主公全家四十余口,豈曰無罪!

    邊讓:部下為之,非其本意。且與百姓何干,一路屠城,雞犬不留?

    夏侯惇: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說甚相干不相干!你引眾逆我大軍,意欲何為?

    邊讓:陶公乃仁德之士,伐之不祥。某勸你回去,各安本土,豈不是好。

    夏侯惇:哪有些許多啰嗦。讓開大路,饒你不死;若不知趣,槍下做鬼!

    邊讓聞言大怒,在馬上扭身回頭,便欲派將對敵。豈知夏侯惇卻是一勇之夫,脾氣火爆無比,話未說完,早已挺矛縱馬,直奔邊讓,快如閃電。

    只聽慘叫一聲,長矛起處,早已刺透邊讓前心。說時遲,那時快!夏侯惇按住長矛,抽出佩劍,趁兩馬錯鐙之機揮出,早已斬下邊讓首級,提在手中。

    邊讓部從見夏侯惇如此利害,且主人已死,焉敢對敵?哄然而潰,四散奔逃。

    于禁在后看得清楚,不由頓足叫苦,縱馬上前說道:將軍惹下大禍矣。

    夏侯惇:有何禍事?

    于禁:邊讓乃是東郡名士,知交遍于本州,且與陳宮乃是刎頸之交,非同常人可比。主公只命我等將其趕走可矣,你今殺之,豈非惹下禍事!

    夏侯惇:如此腐儒,殺之何礙。你休管我,急催人馬,殺奔徐州可也。

    于禁聞此,連連搖頭,不勝嗟嘆。

    鏡頭轉換,按下夏侯惇,復說陳宮。

    陳宮被曹操斥退,羞怒難言,還至東郡。行入城中,卻見沿途百姓皆對自己指指點,面含怒色,不知何故。

    及至回至衙署,坐猶未穩,郡丞來報:荀彧遣使前來,適逢大人不在,剛剛離去。

    陳宮:所言何事?

    郡丞:命各郡督催糧草,以供軍需。

    陳宮:則便籌糧,送去便是,不必稟我。

    郡丞:然今歲兗州大旱,赤地千里,百姓自顧不暇,焉有余糧以助軍需?

    陳宮:可向郡中富戶借糧,待來年豐收,加倍補償便是。

    郡丞:郡中吏民所議,大人猶不知乎?(本集完)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蓬安县| 金坛市| 颍上县| 永靖县| 万州区| 桂林市| 大宁县| 凤凰县| 永吉县| 陇西县| 定安县| 保亭| 丹棱县| 永登县| 乐陵市| 喀什市| 东辽县| 老河口市| 芜湖县| 宣汉县| 古浪县| 嘉峪关市| 景洪市| 积石山| 宜兰市| 肇东市| 上栗县| 庆云县| 东至县| 调兵山市| 闽清县| 敦化市| 孝义市| 砚山县| 泸西县| 苍梧县| 广元市| 临江市| 琼中| 罗甸县| 四川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