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唐太宗賜死齊王,然后敘賞功勞,除英國公及諸將之外,以杜行敏首義平叛,論功第一,拜為巴州刺史,封南陽郡公;同謀共執齊王者,各都官賞有差。復檢齊王府文疏,得記室孫處約諫書一篋,皆為齊王拒而不納者,天子嗟賞,累遷升為中書舍人。追贈權萬紀齊州都督,賜爵武都郡公,謚曰敬;追贈韋文振左武衛將軍,賜爵襄陽縣公。
太子李承乾聞說齊王作亂不成,被父皇賜死,絲毫不知自警,對近侍說道:五弟荒悖,只與幾個江湖打手便謀造反,濟得甚事!豈如本太子身側,皆乃當世奇才,智謀之士。
乃命于東宮中制作八尺銅爐,六隔大鼎,募亡命悍奴盜取民間馬牛以歸,親自烹煮,與所幸廝役共食,效當年孟嘗君門下養士三千之狀。
又好突厥服飾,選貌類突厥者五人為一部落,辮發衣裘牧羊,作狼頭幡旗,設穹廬,太子自處其中,斂羊烹之,抽佩刀割肉以啖。
又詐作可汗之死,命近侍效其喪儀,任意胡為。
當時又有太宗異母弟漢王李元昌,所為多有不法,天子屢次下詔譴責,非但不改己過,反而心懷怨望。
太子李承乾與此位皇叔親善,朝夕共同游戲于東宮。經常扮作突厥人馬,分為左右為二隊,太子與元昌各統其一,身被毛氈,手操竹矛,布陳大戰,擊刺流血,以為娛樂。要求部下侍從須要真殺實砍,若有不用命者,便命吊于樹下笞責,至有被鞭死者。
游戲盡興之余,便頒賞眾侍,說道:我今日作天子,明日便于內苑置萬人大營,與漢王分兵遣將,觀其戰斗,豈不樂哉!我為天子,有諫者輒殺之,不過殺數百人,眾自定矣。
因恨四弟魏王李泰得寵,又豢養刺客紇干承基,及壯士一百多人,預謀殺死魏王。
說來也巧,魏王李泰此時自恃寵于天子,又見太子有足疾,便潛生奪嫡之志,故此折節下士,以求聲譽。太宗命黃門侍郎韋挺攝掌魏王府事,后命工部尚書杜楚客代之。
韋、杜二人交結朝士,使眾臣在天子面前為魏王美言,以固其寵。杜楚客并常懷重金以賂當朝權貴,由此文武之臣各有附托,潛為魏王朋黨。
太子風聞魏王所作所為,遂遣人詐為魏王府中典簽,屢上封事密奏,其中皆言李泰各項罪惡。太宗覽其密奏大怒,敕命察捕封事上書之人,卻又屢捕不獲。
東宮輔官密奏天子,說有道士秦英、韋靈符挾其左道邪術,蠱惑太子。太宗聞而大怒,命收二道殺之,連坐死者數人,又下詔誚讓太子。太子疑是李泰密告,怨怒愈甚。因借足疾為由不去朝謁,動涉數月之久,父子不得見面。
李承乾岳父侯君集聞說皇帝與太子交惡,密入東宮,力勸太子舉兵造反。
太子猶豫問道:今朝中尚有瓦崗山一班舊臣未死,彼皆當世良將,岳翁大人勸我起事,則能保必勝乎?
侯君集嘿嘿冷笑,舉起自己右手,示于太子道:彼皆良將,我是何人?此乃用兵布陣好手,天下無敵,當為殿下用之。況當年瓦崗諸將,死者死矣,余者老邁,尚能何為!
太子大喜,重賞侯君集,并聽岳父之計,以金帛厚結左屯衛中郎將頓丘李安儼,使其刺探天子心意,若有動靜,急速相告。
李安儼當年先事太子李建成,并在玄武門事變中為建成力戰不屈,太宗以為忠貞之臣,故親任之,使其典宿衛禁軍。此刻李安儼面臨大事,故態復萌,又自托于太子。
漢王李元昌聞說侯君集已為太子所用,就此信心倍增,遂向太子請求:臣近見皇帝身側多一美人,善彈琵琶,極趁我心。倘若大事成就,愿太子將此美人垂賜于我,可乎?
太子笑道:此事何需皇叔掛懷?如反掌之易耳。
于是便即積極聯絡同黨,籌備起事。當時太子一黨,除李元昌及侯君集外,另有洋州刺史開化公趙節,乃是故秦州都督趙慈景之子;駙馬都尉杜荷,乃是司空杜如晦之子。皆是皇親國戚,為太子李承乾心腹,共同預其反謀。
預謀已定,眾人便在東宮結盟立誓,凡同謀者皆割其臂,以帛拭血,燒灰和酒飲之,誓同生死,潛謀引兵攻入西宮,刺殺魏王。
杜荷家學淵源,曾隨其父習學天文,便謂太子道:據臣夜觀天文,朝中將有大變。殿下當速發以應天象,過后悔之不及也。
太子便問:既是天象,何以應之?
杜荷道:殿下但稱暴疾危篤,主上必親臨東宮探視,我等因茲可以得志。
太子喜而從之,遂謂紇干承基:養兵千日,用于一時,今當卿大展身手之時矣。我東宮西墻,去大內正可二十步,眨眼可及。我與卿等將為大事,先占地利人和,豈比齊王遠在山東,且只憑燕氏兄弟,及四個江湖莽夫耶!
字幕:紇干承基,敕勒族人。
紇干承基少年之時曾遇天山異人,學會一身武藝,善使一對短戟,且會飛劍之術,人莫能及。武德年間流浪長安,投奔高祖李淵,被用為帳前郎將。
貞觀年間,紇干承基曾隨衛國公李靖北征突厥,立下戰功,獲封祐川府折沖都尉,爵位平棘縣公。后入東宮,便為太子私黨。又與齊王李祐部下燕氏兄弟師出同門,來往甚密。
當時即奉太子之命,紇干承基再拜應諾,自去準備,欲調派部下百余壯勇,刺殺魏王。
未料剛出東宮,卻見數十禁衛早已候在門首,見其出來,上前捂住口鼻,擒執便走。
畫外音:來者非別,卻是大內禁衛,個個都是絕頂高手,再加出其不意,故而便將紇干承基輕松擒獲。非因別事,乃是齊王敗亡,太宗下令鞠審同黨,便有齊王府僚屬將紇干承基供出,說其與燕弘信兄弟大有干連,諒必參與反謀。于是二話不說,秘密逮捕。
大內禁衛將紇干承基押至刑部有司,獄吏連夜開審:齊王造反,你可有參與?
紇干承基:甚么齊王楚王,我不認識。
獄吏:公與反賊燕弘信、燕弘亮是為結義兄弟,且在齊王滯留長安之時,與其二人來往甚密。人證俱在,抵賴亦自無用。為今之計,只有將余黨和盤托出,立功贖罪。
紇干承基:某與燕氏兄弟早就相識,因反隋而結拜,與今日齊王之事何干?
獄吏:你只要承認與燕氏兄弟曾為同黨即可。天子有旨,若無立功表現,立即誅殺,并夷三族,不必再行上奏。來人,押回死牢,來日午時三刻,殺其三族于市衢!
紇干承基求生心切,忽靈光一閃,叫道:某有太子謀反重事上報,但須見宰相密奏!
獄吏聞而大喜,遂連夜至門下省,轉奏天子。
太宗聞奏大驚,便命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李世勣,共同按察此事。于是禁軍突入東宮,經過縝密查驗,人證物證俱在,紇干承基所舉屬實。
太宗怒發如狂,下詔立將太子承乾囚禁于右領軍府,并漢王李元昌、潞國公侯君集、駙馬都尉杜荷等人,凡參與太子謀反者,皆被擒拿入獄。
因事發突然,眾人毫無防備,自然一舉成擒。紇干承基因告密有功,被任為佑川府折沖都尉,賜爵平棘縣公。大亂未發,就此平息。
對于如何處置太子,唐太宗思之再三,終不能決,只得議于朝臣。
諸臣面面相覷,無人敢答。只因皇子謀反,根本無需商討,按律當誅。
沉默半晌,通事舍人來濟出班奏道:微臣冒死以聞。齊王謀反之事未息,天下驚駭;若再窮按太子之案,則必朝野震怖,復見隋末之事。未若法外施恩,使陛下于上不失作慈父,太子在下得盡天年,即為善之善者矣。
眾臣聽罷,俱各無辭。唐太宗聞言泣下,連聲贊嘆,于是終得下階,命將李承乾廢為庶人,流放黔州,保住愛子一條性命。
來濟也因此得到唐太宗看重,當即封為考功員外郎,次年又升中書舍人,使與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寫《晉書》。
庚寅,唐太宗親謁太廟,向高祖謝廢太子承乾之過。爾后還宮升朝,商議重新立儲。群臣就立魏王李泰與晉王李治之間產生分歧,爭議不已。
最終唐太宗嘆道:若魏王李泰得立,則承乾、晉王皆不得存;晉王李治得立,李泰共承乾可保無恙也。
于是當機立斷,遂立性格溫和之晉王李治為太子。
四月庚辰,賜令漢王李元昌自盡,杜荷、侯君集等人盡皆族誅。張元素身為左庶子,雖然前曾秉直屢諫,但自被行刺之后便即放任自流,從而對太子失于勸導,罷為庶人。
在此期間,復有朝臣為侯君集求情,太宗怒而不從,即命擇日行刑,誅殺于市。
鏡頭閃回,三年之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