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正位凝命 筑基功成-《三界大天師》
第(2/3)頁
燈盞中尚有半盞燈油,只是燈芯已經腐朽成灰。
張牧之想了想,便從旁邊拿起一頁紙張,看了一眼。
“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張牧之心中一跳,又拿起一張殘頁觀看。
“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張牧之心中大定,孤身遠行的彷徨之感俱都消失不見。
“看來師父遠走海外,我留守內地繼承道統,乃是天命使然!”
“雖然前路依舊迷惘,但只要謹守自身,俸道而行,必可得見光明!”
張牧之想到此處,便將兩張殘頁細細的搓成長條,盤繞成燈芯放入燈盞中。
再從袖中取出火折子,將浸了油的燈芯點燃。
一團昏黃的圓光亮起,驅散了殿中的黑暗。
張牧之打開木箱,查看自家行李。
三四件道袍及《道德經》《清靜經》《想爾注》等常讀的幾部經典。
《正一符箓真傳秘本》乃是當代天師手書,記載著尚未失傳的諸多符箓,包括秘咒、施展手印及繪制之法。
《太上總詔萬靈真符》記載諸神名諱、寶誥及施符召請之術。
《正一天心五雷正法》傳言乃是虛靖天師所著,內載呼召風雷、伏魔降妖、祈晴雨、止澇旱的神通秘術,唯有歷代天師方可研習,只是如今諸多法術都無法靈驗,眼下此秘冊只能算作承襲天師之位的憑證。
《上清三洞五雷經箓》乃是張牧之自家所領道箓,內載張牧之自家生辰名諱,所領職司,隨身天官功曹及所領兵馬等等。
修道之人只有受箓之后才能削去死籍,名登天曹,方可斬妖除邪、拔度生靈、救濟困厄。
此《上清三洞五雷經箓》乃正二品職銜,僅次于歷代天師真人所領《上清大洞經箓》,一般授予下代天師承襲之人。
隨著末法時代降臨,天師府授箓亦不像古時那般嚴謹。
前幾年倭寇之患時,張道生攜徒離了龍虎山四處飄零,為了應酬各方人士,也曾為一些達官顯貴、社會名流授箓。只是所授道箓最多不過三品,至于正二品、正一品職銜,從未外授。
道箓中有傳度師、監度師、保舉師此三師名諱、印信,斷然無法作假,這也是時局平定之后,張牧之回歸龍虎山承襲道統,驅逐偽道的憑證。
龍虎山張氏歷經千年傳承,有七十二房支脈,具體人數至今已無法估算。
張道生遠走海外之后,祖宗基業和財富必然會被眾人搶奪。
張牧之雖是天師嫡傳,但畢竟年幼,唯有避居金陵才能躲過紛爭。
只待天下承平之后,持《上清三洞五雷經箓》及祖遺陽平治都功印,借助人道朝廷之力,才有幾分收回來的可能。
除了這些書冊之外,木箱中還有一個尺余見方的紫檀盒子,是張道生臨行時所贈。
張牧之將盒子打開,不覺啞然失笑。
“諸多人辛苦謀劃,甚至是連童謠諺語的手段都使了出來,也不過是為了這些物什!”
匣中有些許銀元,及十幾條小黃魚兒。
黃白之物雖被修行人視為俗流,卻是亂世立身之本。
張牧之想到師父所說:“若事不可為,也可踏踏實實過一生”,頓時唏噓不已。
除了金銀外,內中還有左輪手槍一柄,子彈十余枚及書信一封。
張牧之拿起書信岔開,見紙上開頭四字“牧之吾兒……”,不覺淚下。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渠县|
合作市|
万载县|
锦州市|
曲沃县|
桐柏县|
西峡县|
临颍县|
监利县|
黄山市|
上栗县|
潢川县|
金寨县|
钟祥市|
吉林市|
霍邱县|
慈溪市|
海盐县|
荆门市|
门源|
遵化市|
宽甸|
宝应县|
新闻|
西宁市|
耒阳市|
海口市|
黄浦区|
天气|
白水县|
健康|
额济纳旗|
拉孜县|
玉田县|
交城县|
鄂州市|
施甸县|
普陀区|
含山县|
汝阳县|
香格里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