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曾立昌兵敗臨清-《百年爭戰》
第(1/3)頁
湘潭大捷,咸豐帝甚喜,道:“曾臣國藩,救朕西南半壁矣!”
恭親王奕忻道:“瀟湘暫安,然曾立昌三萬逆匪渡黃后連陷金鄉等處,意圖北竄。自到山東所過州縣,毫無阻滯,如入無人之境,現兵至李官莊,距臨清二十里,距阜城林李賊匪不過三百里,兩賊匯合,后患無窮。”
咸豐帝道:“僧格林沁、勝保二大員,圈圍林鳳祥、李開芳二賊,獨流、靜海三月,束城一月,阜城又已月余,朕不知二員熬至何時!臨清告急,朕已敕令勝保南下討逆。這僧格林沁,朕失望至極。”
奕忻道:“僧統兵兩萬,半載無功,名不副實;勝保南征北戰,碌碌千里,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咸豐帝嘆道:“和春、福濟圈攻廬州半載,向榮、琦善困圍金陵一載,亦皆勞而無功。僧格林沁老成持重,勝保氣盛凌人,上月二臣聯手斬殺逆首吉文元,若無二人,京師可保無恙?淮北袁甲三,屢戰屢勝,斬捻匪無數,新已入據臨淮。兵氣之盛,蓋過曾國藩湘勇。袁甲三新近上疏:廬州居江北腹地,又旁陷十余州縣,廬州不克,不特江北各路防兵為所牽制,楚師東下亦不能急搗江寧;和春、福濟二部師老兵疲,急難奏效。”
奕忻道:“袁甲三真乃可造之才。”
咸豐帝道:“朕令袁、和、福聯銜具奏、酌度辦理皖地軍務,和春、福濟聯疏舉劾袁甲三堅持己見,無從會銜,且曰袁株守臨淮、粉飾軍情、擅截餉銀、冒銷肥己。和春、福濟師老兵疲,無甚大過。袁甲三連勝之余,心自昂揚。朕意交部嚴加議處。”
奕忻道:“臨陣撤換有功之主將,恐有不妥。”
咸豐帝道:“人孰無過,有則彈之,無則加勉。”
言畢,咸豐帝又諭僧格林沁:阜城軍營濠墻、樹柵層層布置,已有月余之久。何以逆匪撲出竟無攔阻,致令焚燒營盤,直抵濠外,抗拒不回。是連日安設長圍全不得力,其防守官兵所司何事,實堪痛恨。今該逆屢出竄撲,皆向東南一帶,顯系欲從景州、德州等處潰逸,與南來之賊勾結。如不能迅速奏功,輕以人力難施為解,看其光景直似束手無策。若不能將撲出之賊全數截回,朕自能將汝治以重罪。
僧格林沁接旨,嘆曰:“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難矣!”
馬隊統領、御前一等侍衛都興阿道:“啟稟親王,吾以為可以誑賊出營,吾率馬隊圈而誅之。”
僧格林沁道:“賊皆百戰悍將,談何容易!速雇民夫,再挖長濠,架設大炮,轟斃賊逆。”
林鳳祥據守阜城月余,缺糧少藥,無力再繼,遂拔營突圍,南撤連鎮。
僧格林沁督帶兵將,復將連鎮合圍。
勝保奉詔,率七千兵馬,順阜城南下,兩日時間,抵鄭家口。
勝保奏曰:鄭家口東為德州前路,西通青河縣,實為扼要之區。臣若竟舍鄭家口而赴臨清,賊倘舍臨清而繞趨北路,中間無兵扼守,賊仍可北竄,與阜城之賊勾結,其患更深。
咸豐帝不許,仍令勝保急赴臨清。
勝保復行二日,趕至臨清城北,進駐柳家莊。山東巡撫張亮基,山東布政使崇恩趕來議事。
張亮基道:“臨清為水陸咽喉,運河要津,富庶之地。曾賊倘若攻下,百利而無一弊。吾已飭令,府城村落,堅壁清野,以待賊軍;賊軍攻之不拔,掠之無獲,不出一旬,四萬之賊糧罄,不戰而自困矣!”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夏河县|
息烽县|
留坝县|
都匀市|
蓬莱市|
广丰县|
尼玛县|
五莲县|
曲阜市|
乌恰县|
肃宁县|
云南省|
敖汉旗|
正镶白旗|
永春县|
习水县|
彭州市|
高淳县|
新安县|
岳西县|
兴和县|
突泉县|
五台县|
通州区|
民乐县|
塔城市|
柏乡县|
绿春县|
信丰县|
博湖县|
册亨县|
汝州市|
阳江市|
榆社县|
大关县|
蒙阴县|
庆阳市|
伊金霍洛旗|
灵台县|
定远县|
库尔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