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至于售價,前世小米手環2代2016年才發布,售價149。 那個時候,產業鏈早已成熟,成本都降了下來。 但在2012年,做這么一個手環,攤薄的研發成本+物料成本都得100左右! 當下這種配置的智能手環,友商都會賣到100美金以上,也就是700多,甚至上千人民幣! 王逸讓星逸智家團隊研發出來,年底開售的話,賣個499,都算是超高性價比了。 畢竟是星逸品牌,不能賤賣。 倒是明年下半年可以再出個無界手環,屆時根據市場行情,卷到399,甚至299! 這種小東西單件利潤不高,但是走量。 尤其是在年輕人群體中,容易形成一種潮流。 看著暢聊朋友圈有人發了一些健身圖,不經意地秀了星逸手環,記錄了各種運動數據,其他人也會紛紛跟入,從而形成一種潮流。 再加上和星逸智家聯動,雖然星逸手環一代不支持小艾,但支持星逸智家部分簡單的聯動,比如可以查看星逸智家的環境狀況,溫度,濕度,開關燈狀況。 如此一來,星逸手環用戶多了,也算是給星逸智家積累用戶。 哪怕在當下他們是學生,是剛工作的年輕人,用了星逸手環,接觸到星逸智家,等幾年后他們租房買房,也都會優先考慮星逸智家! 用戶從娃娃抓起。 星逸手環這種價格低,可以迅速走量的產品,無疑是對星逸科技,星逸智家最好的宣傳。 而且造手環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團隊后續開發智能手表,也就是水到渠成。 智能手環,將是接下來星逸智家研發的第一款新品。 而第二款新品,王逸定在了電動牙刷。 這個東西,誰用誰知道,用過離不開。 一旦用過電動牙刷,就再也放棄不了。 哪怕重生后,王逸都買的電動牙刷,只是這年頭的電動牙刷屬于“高科技產品”,很貴。 王逸一月份買的飛利浦電動牙刷新品hx6972,售價1599。 沒錯,就是這么貴。 而且這年頭的電動牙刷又貴質量又差,一年多出保就壞,都是正常的。 前世王逸2018年買了一款飛利浦電動牙刷hx6730,將近四百,結果一年后出保就壞。 幸好王逸買的時候隨手加了個延保到四年的京東延保服務,果斷返廠。 但這種東西檢測+維修的成本,都快趕上生產成本了,果斷直接換新。 就當王逸以為這次穩了的時候,一年多以后,再度損壞,繼續延保返修,繼續換新。 又過了一年多,再度故障,已經出了四年延保,王逸直接換了其他品牌…… 電動牙刷早晚一次,一年用七百多次,算是使用頻率超高的存在。 因此電動牙刷的平均壽命一般是二到五年,但到底是一兩年還是四五年,就得看品牌是否良心。 某些品牌能做到平均壽命三四年,有的只有一兩年。 一倍的差距,有時候不是價格問題,也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良心問題。 有個術語叫做“計劃性報廢”,適用于白電,適用于手機,也適用于電動牙刷。 像是2012年-2016,大多數的智能手機兩年就卡得不行,不得不換代,就是計劃性報廢。 直到2016年后,國產智能機的品質變得很不錯,可以多用一兩年。 比如小米6,就成了釘子戶,換個電池繼續用。 同樣,星逸電動牙刷也得面臨這個問題。 不過王逸的選擇和飛利浦不同。 不管是手機,還是電動牙刷,王逸都不會為了多賺錢,而選擇計劃性報廢。 像是星逸電動牙刷,王逸寧可成本高一點,也得把品控做好。 最起碼把當下平均壽命一年的電動牙刷,做到平均壽命三年! 友商質保一年,星逸電動牙刷直接質保兩年。 后續產業鏈成熟,會提升到四年壽命,甚至五年。 沒辦法,在2012年各種產業鏈都不給力,若是做到四年壽命根本不現實,哪怕馬達不壞,電池也扛不住。 五年后,產業鏈全面升級,那就問題不大了。 電動牙刷,第二個研發品類。 同樣好研發,至于電動牙刷的馬達? 價格不高,完全沒有研發的必要,直接購買就是。 若是自研,還得自己生產,太費事了。 隨后,王逸的目光看向周圍的辦公室,開始思考其他智能產品。 之前簡子妍買房,陰差陽錯之下和仁恒達成合作,將為仁恒的高端小區打造全方位的智能家居解決方案和產品。 為此,王逸都得迅速豐富起星逸科技的產品線。 否則都合作了,星逸智家拿得出方案,拿不出產品,那不完了? 王逸開始規劃: 燈具,收購一家燈具工廠,專門做智能燈具 前世王逸用的主要是米家生態,燈具買的易來yeelight的,感覺還可以。 當時王逸做過對比,米家燈具質保一年,yeelight質保三年。 就這一點,就讓人覺得后者品控更好。 實際上也是如此,用了五六年,沒出任何故障。 就是不知道yeelight目前成立沒有。 王逸打開瀏覽器搜索資料,表情變得很是精彩。 5月,億聯客信息技術注冊新的智能照明品牌易來…… 王逸嘆了口氣,剛注冊,那就廢了。 按照他們的進度,班底打造起來就得第四季度了。 開始研發新品就得年底了,等他們研發出新品,就得明年年中了。 慢! 太慢了! 當然,這個效率對于大多數的企業來說,都是正常的。 但對于華為來說,太慢了。 同樣,對于王逸來說,更慢! 為什么華為能在多個領域都用兩三年的時間,走完歐美巨頭二三十年的路,并且做到行業領先? 就是華為的效率高,狼性文化,天天和戰斗似的加班研發。 別的企業成立一個部門都得半年,有點產出就一年多。 而華為要做什么,迅速調配人手組建團隊,直接開搞,半年就有產出。 哪怕是高端的智能駕駛,巔峰時期,華為弄了7000多位年輕工程師。 要經驗有經驗,要精力有精力,要能力有能力。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