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些氏封貴族是,通常三年有一個捐輸名額,但他們的子嗣年歲普遍不夠,或者沒必要拿這么高的爵位。 便有人想個法子,跟歸化人簽訂契約。 主家,也就是氏封貴族給他們捐輸,擺脫奴籍,這些算是借給他們的錢,讓他們成為歸化人。 而歸化人一般情況下只能租種公田,但公田的地租很貴。 基本上收成之后,就沒有多少收入了。 而氏封貴族名下有一堆的空白戶田票,氏封貴族就拿著這些戶田票一并兜住歸化人的種地,這樣一來歸化人就不用租公田,每年只需要給主家三成租子,外加兩成當還錢的利息,并且接受主家的軍事訓練,成為主家的扈從。 將來上戰(zhàn)場的時候,扈從是可以跟著撈軍功的。 當然,想要當扈從,得跟主家同氏,換而言之這批歸化人相當于脫離公家奴隸,成為雇傭制度下私人仆從。 而這種進步,辛屈是默認的。 原因也很簡單,主家想要招攬的佃戶,必然是主家能夠看上眼的,要么身材高大,年輕體力好,要么就是忠心耿耿。 并且朝廷還能得到人口、稅收,還不用花時間教導奴隸融入燕國的社會,簡直就是無本買賣。一秒記住【。3。】, 至于未來會不會出現(xiàn)大規(guī)模佃奴,辛屈只能說看天命。 畢竟后世會發(fā)生什么他哪里知道,但他大體是清楚,只要發(fā)動足夠的人力和開發(fā),中原輕松容納兩千萬絕對不是問題。 要是還不夠,還可以繼續(xù)往外開拓。 趁著現(xiàn)在是溫暖期,狠狠開拓。 當然,對于奴隸翻身這一套制度,子頌承認或許有點作用,但對于商族來說沒必要,因為這是很典型的主體族群不夠強勢,而被迫做出的吸納選擇。 在他看來,如果辛屈是商族的王,他的這一套制度肯定推行不下去,畢竟各種習慣的人居住在一起,保不齊就得因為各種原因而犯沖。 別看燕國好像平靜,但私底下的毆斗,子頌可沒少看到。 人人尚武的結果就是,一言不合,兵戈相向。 他在通縣附近閑逛的時候,就看到了七八起當街交戰(zhàn)的畫面。 結果一問才知道,很多同縣的氏封貴族以前,可沒少因為部落的事情結仇,現(xiàn)在被放在了鄰村了,就很容易因為各種原因打起來。 比如水源、比如奴隸的優(yōu)先配給,甚至還有因為趕集的時候,有人先來,有人后到,不滿對方搶先拿到好攤位而大打出手的。 而燕國這邊很多百姓都是喝彩起哄,并沒有多少人去阻止。 甚至鬧出了人命,然后這批人就被奪了爵位,接著流放去邊疆。 他們不僅不憤怒,反而一臉興奮。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