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11章短命也是第一-《蠱士》


    第(1/3)頁

    皇帝朱高熾病重,快不行了。一個太監奉命離開北京,全速奔赴南京,去把皇太子朱瞻基召回來。

    這一天是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初十。

    僅僅兩天后,朱高熾駕崩了,但離京的太監還要七八天才能到南京。

    事態緊急,朝中大臣夏原吉等人決定秘不發喪。

    數日后,得到回北京詔令的朱瞻基,已能明顯感覺到南京城中流言四起。他的屬下勸他,要率護送兵馬回北京,以防萬一。

    26歲的朱瞻基卻說不必。他說:“我剛到南京,就要立即返回北京,誰能料得到?君父在上,天下歸心,誰敢有貳心?父皇召我回北京,我又怎能拖延?”

    然而,能料到和有貳心的人,當時還活在世界上——他是朱瞻基的叔父、漢王朱高煦。

    所幸朱瞻基行動迅速,朱高煦在山東派人伏擊皇太子的計劃才宣告落空,史書說,“高煦謀伏兵邀于道,倉促不果”。

    六月初三,朱瞻基順利抵達北京附近的良鄉。夏原吉等人這才公開宣布了洪熙皇帝朱高熾的死訊,此時距離朱高熾駕崩的日子,已經過去了20天。

    同一天,朱瞻基進入北京城。

    六月十二日,在朱高熾死后整整一個月后,朱瞻基正式登基繼位,是為宣德皇帝。

    一場皇位繼承危機,總算暫時得到了緩解。

    宣德皇帝朱瞻基

    01

    但朝廷內外,熟悉漢王朱高煦為人的人,都知道他絕不會就此罷手,他一定會繼續作妖。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性兇悍,善騎射。早年跟著朱棣起兵靖難,屢立戰功,幾次幫助朱棣轉危為安。朱棣也認為,朱高煦“類己”,曾經流露出將他立為皇位繼承人的意向。仗著軍功和父皇的寵愛,朱高煦頗為驕恣,常常把自己比作唐太宗:“我英武,豈不類秦王世民乎?”

    相比之下,朱棣的長子朱高熾癡肥,為人仁厚,并不太受朱棣待見。朱棣傳達出來的曖昧態度,助長了朱高煦奪嫡的念頭,使他加快了奪嫡的步伐。朝臣們由此分成兩派,朱棣也十分矛盾。

    有一次,朱棣就接班人問題征求大才子解縉等人的意見。解縉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朱棣不說話,解縉又補充了一句說:“好皇孫。”這句話終于打動了朱棣,因為朱棣一直很喜歡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

    史書記載,朱瞻基出生時,皮膚燥裂,像條烤魚一樣。盡管長相不討喜,但祖父朱棣卻很喜歡這個黑娃。據說,建文元年(1399年),朱瞻基出生前夕,朱棣恰好做了一個夢,夢到朱元璋把象征皇權的大圭送給了朱棣,并對朱棣說:“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夢醒后,就傳來了朱瞻基降生的消息,朱棣若有所悟。可能是這個祥瑞之夢,進一步刺激了朱棣奪取侄子朱允炆的江山的欲望。

    朱瞻基滿月時,朱棣第一次見到這個長孫,說這個孫子“英氣溢面”,跟我的夢境完全相符。自此,朱瞻基就離開父母,由祖父母撫養,著意栽培。

    《大明風華》截屏,靖難之役后,朱棣對朱瞻基如此說

    在明成祖朱棣的調教下,朱瞻基能文能武,頗具人君氣象。朱瞻基15歲時,朱棣命他對對子,上聯曰:“萬方玉帛風云會。”朱瞻基不假思索,跪下叩頭,說:“一統江山日月明。”朱棣大喜。這種格局,確實是大明未來帝王的最佳人選。

    永樂年間,朱棣多次北征,每次出征,要么令朱瞻基隨行,讓他歷練戰爭;要么命他留守,培養處理政務的能力。朱棣在立朱高熾為太子的情況下,立朱瞻基為皇太孫,一方面表達他對朱瞻基的喜愛,另一方面是通過皇太孫對在南京監國的太子形成牽制。

    不過,朱瞻基自小深知父親朱高熾處在極度危險的政治環境中,因而一直極力維護父親的形象,并不想成為打壓自己父親的一顆棋子。

    對于那個野心勃勃想取代太子之位的叔父朱高煦,朱瞻基很早就跟他杠上了。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為朱瞻基的存在,才使得朱高煦離帝國皇位繼承人的身份越來越遠。一次,朱棣命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與長孫朱瞻基一同拜謁孝陵。朱高熾因體胖,又是瘸子而失足跌倒,朱高煦隨即在他身后挖苦道:“前人失跌,后人知警。”朱瞻基聽到后,立即回擊:“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煦回頭,看著這個侄子,語塞不敢接茬。

    朱棣在位后期,為了防止兒子間流血權斗,對一向驕橫的朱高煦進行制裁,從永樂十五年(1417年)起將他封到山東樂安,并削弱了他的護衛力量。這樣,在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駕崩后,朱高熾才能在朝中重臣的輔佐下順利繼位。

    朱棣畫像

    然而,明仁宗朱高熾繼位不到十個月就病重去世,此時大明帝國的局面在虎視眈眈的朱高煦眼里,多么像當年朱棣面對侄子皇帝朱允炆的情況。朱高煦想讓靖難之役的歷史重演,而他的侄子朱瞻基,也想證明自己不是朱允炆。

    在派兵埋伏擊殺朱瞻基未果,而朱瞻基順利登上帝位之后,朱高煦加緊謀劃發動屬于他的“靖難之役”。由于手中的兵力有限,他甚至砸開州縣監獄大門,放出里面的死囚,給這些人優待,訓練他們習武打仗。同時,他還招募無賴子弟和社會流氓編入軍隊。可以說,為了發動奪位戰爭,無所不用其極。

    而朱瞻基則表現得像他死去的父親一樣柔弱,對朱高煦有求必應。朱高煦為了試探新天子的分量,不斷提出一些過分要求,沒想到朱瞻基均一一予以滿足。這讓朱高煦更加肆意妄為,以為這個侄子并沒有那么聰明和可怕。事實上,朱瞻基按兵不動,是想讓朱高煦自我暴露,自我作死,從而爭取道義和輿論支持。

    《朱瞻基行樂圖》局部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按捺不住的朱高煦終于起兵反叛了。

    明宣宗朱瞻基本想令武將率兵征討,但“內閣三楊”之一的楊榮提醒他說,朱高煦已經料到您剛繼位,是不可能御駕親征的,“今出不意,以天威臨之,事無不濟”。另一名重臣夏原吉也以靖難之役中南軍主帥李景隆最終叛投朱棣的往事,勸告朱瞻基一定要親征,否則征討軍主帥一旦被朱高煦搞定,就真的要重演靖難故事了。

    朱瞻基因此下定決心,御駕親征,在聲勢下一下子就壓倒了叛軍。之前跟朱高煦一起約定起兵的幾路兵馬,都不敢輕舉妄動。朱瞻基的軍隊將樂安圍得水泄不通,部將請求攻城,朱瞻基不許,只是在城外放炮秀肌肉,震懾叛軍。很快,叛軍士氣瓦解,朱高煦在強大的壓力下出城投降。

    朱瞻基兵不血刃,平定了朱高煦之亂,消除了一場潛在的“靖難之役”,鞏固了他作為新天子的權威。

    朱瞻基不想落得個殺叔父的罵名,最終只是褫奪了朱高煦的爵位。一些野史記載,三年后,宣德四年(1429年),朱瞻基去看看這個跋扈慣了的叔叔現在怎么樣了。沒想到,朱高煦突然伸出一腳,將朱瞻基勾倒在地,然后仰天哈哈大笑。朱瞻基怒不可遏,當場命護衛用一口重300斤的大銅缸將朱高煦罩住。但朱高煦力氣很大,頂缸而起。朱瞻基遂下令在銅缸周圍堆起木柴,點火烤炙,朱高煦被活活烤死。

    02

    在平定朱高煦之亂后,明朝的藩王紛紛向明宣宗朱瞻基交出兵權。權力鞏固了的朱瞻基,才能以其他形象被歷史銘記。

    朱瞻基統治下的明朝,在史書中被標記為“仁宣之治”。史書對朱瞻基的評價都很高,可謂好評如潮。比如《明史》,是這樣評價他的:

    (朱瞻基)即位以后,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強藩猝起,旋即削平,掃蕩邊塵,狡寇震懾,帝之英姿睿略,庶幾克繩祖武者歟。

    由于明仁宗朱高熾在位時間很短,還不到十個月,所以通常認為“仁宣之治”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功勞。但實際上,朱高熾在幾個月之內,已經改變了永樂朝的許多政策導向。要知道,朱棣前半生為了得到皇位而戰,后半生則為了皇位的正統性和合法性而戰,所以發起了許多“大制作”,比如遷都北京、出兵安南、五次親征漠北、派鄭和大型艦隊下西洋等等。這些政策都具有擴張性帝國的特征,但又極其消耗民力和帝國力量。朱高熾繼位后,幾乎盡反朱棣的擴張政策,轉而從恤民、收縮、守成的角度,去重新調整帝國的統治政策。

    對于朱瞻基而言,一方面他的教養和統治能力全部來自于祖父朱棣,另一方面他又在父親朱高熾的短暫統治后繼位,當他登上帝位的那一天,他已經意識到自己面臨著兩條道路的選擇:到底是繼承祖父的擴張路線,還是父親的收縮路線?

    這個選擇,對于明朝帝國的走向至關重要。

    朱瞻基在位十年(1425—1435年),恰好處在一個王朝開國的60年至80年之間。史學家分析,歷朝歷代開國60年至80年之間,都會遭遇一個發展瓶頸,這個瓶頸被命名為王朝中期病。突破這個瓶頸,克服王朝中期病,帝國就能迎來治世,否則則會使社會陷入動蕩,嚴重者甚至影響王朝的生死存亡。

    任何朝代,擴張-收縮政策應該有一個度。不顧國力,一味擴張,窮兵黷武,或者用大工程壓垮民力,結局可能會像秦、隋兩朝一樣短命。明朝仁、宣兩個皇帝,能夠把父祖的江山延續下去,很大程度上是他們掌握了國力承受的這個“度”。

    不可否認,朱棣在位期間的擴張國策,具有積極意義,但國力消耗也是空前的。尤其是幾大工程并舉,使永樂朝后期的大明帝國處于嚴重的國力超負荷狀態。不僅如此,朱棣為政酷虐,曾大肆誅殺建文朝遺臣,后來又借故大肆弒殺太子的官屬,使朝中籠罩著一種血腥的恐怖氛圍。

    朱高熾、朱瞻基父子在位期間,結束了恐怖政治,代之以仁政統治,穩定并收復了民心,使明朝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史家把這一時期比作西漢的文景之治。

    朱高熾畫像

    但是,開拓難,守成也難。朱瞻基最終選擇了繼承父親的政治道路,實際上也背負著巨大的道德和輿論壓力。

    永樂四年(1406年)十月,因為安南內亂,朱棣命令出兵,用八個月時間占領了安南,隨后設立交趾郡,把安南完全納入明朝版圖。但安南并未因此安靜,各種抗明復國的武裝起義此起彼伏,使明朝在當地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財力。朱高熾繼位后,開始通過一些柔性的安撫措施,企圖緩和安南人的反明情緒,穩定地區秩序。安南起義頭領黎利,在與明軍的對抗與周旋中逐步坐大。朱瞻基繼位后,得知前線明軍多次潰敗,立即簽署了對安南采取強硬措施的詔令。

    但,就在簽署命令的第二天,朱瞻基秘密召集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共商安南局勢。在正式談話前,朱瞻基特別叮囑兩位,今天的談話,朕只與你二人說,你們千萬不能泄露出去。

    朱瞻基對二人說,他想繼承父親的遺志,讓安南成為附屬國即可,三年一貢如洪武朝之制,這樣,“中國亦省兵戎之勞”。但是,真這樣做了,論者不免謂朕“委棄祖宗之業”。

    說完了,朱瞻基再次叮囑二人,勿泄密。

    后來,朱瞻基在任命王通為總兵官率軍大征安南的同時,將通氣會的范圍進一步擴大為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四人。朱瞻基再次表達了希望“使安南自為一國,以全一方之民命,亦以休息中土之人”的意愿。原先通過氣的楊士奇、楊榮,此時支持朱瞻基,稱他的決定“不失為圣君”,說漢唐以來每次征服安南,都得不償失,我朝不應再陷入這個泥淖里了。但原先沒通過氣的蹇義、夏原吉則表示反對,他們說現在安南只是小丑作孽而已,一旦放棄了,不止有損明朝威望,更重要的是成祖以來20年的付出就都白費了啊。

    夏原吉畫像

    這次談話,朱瞻基沒有收到預期的結果。

    這正是朱瞻基所擔心的,皇帝的任何重大決策,如果不能得到朝中重臣的一致支持,執行下去,鐵定要背負千古罵名。明朝的皇帝看似權力很大,但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兩代雄主,其他皇帝其實都活在制度的牢籠里。他可以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卻不得不隨時斟酌和衡量任性帶來的后果。哪怕是在廢皇后這件事上,朱瞻基都要在五六次與內閣重臣的溝通、尋求支持后,得到他們的一致同意后,才敢以胡皇后多病無子為由,改立孫氏為皇后。更何況,現在在討論的是領土問題。朱瞻基內心承受的壓力,肯定很大。

    事態的發展,最終卻以一種出乎意料的形式進行解決。朱瞻基想以一種體面的形式放棄安南,因此不斷派兵進入安南,要靠碾壓性的勝利來撐起帝國的顏面。但是,他先后派出王通、柳升、沐晟三個兵團,都被安南軍隊各個擊破。最后,是在明軍戰敗的情況下,與安南議和,被動承認了安南的獨立地位。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州市| 长丰县| 舟曲县| 青神县| 卫辉市| 南华县| 剑河县| 沂水县| 乾安县| 雅安市| 徐闻县| 南召县| 枞阳县| 合作市| 佳木斯市| 漠河县| 安徽省| 清丰县| 乌审旗| 垫江县| 乾安县| 界首市| 平原县| 渝中区| 卓资县| 双鸭山市| 扎赉特旗| 叙永县| 潮州市| 那曲县| 西藏| 潞西市| 桐柏县| 嘉荫县| 陈巴尔虎旗| 东乡县| 博爱县| 定远县| 青冈县| 石柱| 三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