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運籌帷幄,料事如神,經天緯地,成竹在胸。”
“你看人家蘇景明,在滿朝毀譽之聲中,以假死計自救,而后又在這次生子不舉之事中,使得汝南郡王心甘情愿去厚嫁之風,此等風采,當世能有幾人……”
御史臺臺院內。
何郯吐沫橫飛,與一眾臺諫官和吏員們,細講著蘇良如何步步為營,完成謀劃。
這又是一位徹底被蘇良的智計所折服的士大夫官員,在他前面已經有了文彥博、歐陽修、張方平、唐介、包拯等數人。
何郯的聲音非常大。
每句話都傳到了不遠處坐在屋內正看邸報的蘇良耳中。
蘇良撓著后腦勺,一臉無奈。
這兩個月,自己的風頭實在太盛,朝堂甚至傳出了“遇事不決問景明”的話語來。
這可不是什么好兆頭。
蘇良想著是與群臣攜手共進,而非是讓他們踩在自己的肩膀上前行。
更不想讓官家和群臣都患了“蘇景明依賴癥”。
……
八月初八。
汝南郡王府,長樂郡主出嫁日。
這一日,可謂是萬眾期待,汴京城的百姓們都想看一看汝南郡王府是如何以“薄禮”嫁女的。
郡主出嫁,是為降。
該有的排面還是不能少的。
一大早,汝南郡王府前便張燈結彩。
門前更是掛滿了彩綢。
不過,布置的規模也就是比普通富人家強一些的標準,足夠喜慶,算不上奢靡。
午后。
郡王嫁女的儀仗、行幕、步障、檐子(轎子)等皆到位。
參與儀仗的禁軍士兵有三十多人,皆是身穿紫衫、頭戴卷腳幞頭的禁軍上四軍中的天武官。
與以前相比,這也算不得大陣仗。
要知,往常宗室嫁女,出動的禁軍士兵至少有二三百人,而檐子多達數百頂,能占兩條長街。
當時,趙宗實與高滔滔成親時,更是調動了一千多名天武官。
近黃昏。
汝南郡王府漸漸變得熱鬧起來。
府內的丫鬟婆子們手里拿著一只斗。
在門前開始拋灑谷子、黃豆、銅錢、果物等,引得無數小孩子爭搶。
薄禮,并不意味著冷冷清清。
漸漸的。
百姓們也都擁擠了過來,因為迎親隊伍馬上就要來了。
迎親隊伍到來后,先送聘禮,而后汝南郡王府便要帶著嫁妝送女兒去吳家。
這時,百姓們便能看出嫁妝到底有多少。
大約一刻鐘后,迎親隊伍來了。
新郎官吳家小郎君身騎一匹高頭大馬,氣宇軒昂,豐姿瀟灑,飄飄有出塵之態。
僅看面相,便知是一位難得的好郎君。
最引人注目的是隊伍最前面的一方紅色牌匾,上寫著八個字:全宋第一仁良夫家。
此乃吳家當下最高的榮耀。
隊伍后面,陸續有八輛滿載滿裝的馬車駛來。
便是聘禮。
放在往昔,娶郡王之女,聘禮至少也要二十輛馬車。
隨即,馬車緩緩駛入汝南郡王府。
……
周圍的圍觀者們忍不住討論起來。
“聘禮八輛馬車,我猜嫁妝至少也要二十輛,畢竟是郡王爺嫁女,二十輛,也不算厚嫁了!”
“二十輛?我覺得至少要三十輛,聽汝南郡王府的人說,郡王爺足足準備了六十多輛馬車的嫁妝呢,就算減半,也要三十輛吧!”
“對,我也覺得至少三十輛,全汴京城都看著此事呢,太寒酸了也不行。”
“我覺得至少五十輛,皇家的面子可都在這嫁妝上面呢,汝南郡王可是極為愛面子!”
……
約半個時辰后。
萬眾期待的場景終于到來。
隨著新郎官接新娘入轎,后面的嫁妝馬車陸續跟了出來。
當下,百姓之所以將嫁妝以馬車計量。
乃是因大多數嫁妝都是大件物品。
比如:紅木家具、絹絲布匹、錦被衣物等。
而一些貴重的東西,往往會記錄在禮單上,然后在成親時念出,以證明娘家的實力,提高新娘的地位。
不過,這次汝南郡王的嫁妝禮單顯然不會有什么貴重物品。
這是郡王府與吳家早就商量好的。
那四餅建溪小龍團,絕對不會寫于禮單上,至于去處,就不得而知了。
而百姓能看到的,僅僅是嫁妝馬車的數量。
“快看,出來了,出來了,一輛,兩輛,三輛……”
“八輛?”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