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是百試不爽的宣傳點。
而且光線傳媒另辟蹊徑,說郝運拍的《斗牛》連霓虹大導都說好。
這個也不算撒謊,河瀨直美在接受采訪的時候確實對這部電影贊賞有加。
河瀨直美執導的劇情片《原木之森》獲得本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評委會大獎”,比郝運拿的“評審團獎”牛逼多了。
再加上《斗牛》電影質量也確實很不錯,因此掀起了一股子觀影熱潮。
本來首周票房只有一千萬,結果第二周就三千萬了。
看起來大概能有個四千多萬的樣子。
對于一部總成本才一千二百萬的電影來說,還要啥自行車呢。
光鮮傳媒甚至按照賠個底朝天做的心理準備。
卻沒有想到居然開始賺錢了,而且還賺的不少的樣子。
畢竟不止是票房有收益,海外也開始拿錢了。
一部抗日片,賣出了海外版權,聽起來確實有些魔幻,但是一百五十萬美元的價格卻是實打實的,這個價格直接就把成本收回來了。
海外片商也不傻,他們根本不是奔著院線去的。
多渠道之下,一兩百萬美元收回成本輕而易舉,頂多就是賺多賺少的問題。
至少可以豐富他們的片源庫。
這是郝運第三部入圍歐洲三大電影節的作品,而且每一次的入圍都沒有走空。
去年柏林甚至刷了兩個獎。
這也造成了他的知名度已經開始蔓延到歐美影壇,文藝片觀眾開始對他感興趣。
如果不是直奔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去,在好萊塢找個中型電影制作公司,郝運當導演拿到剪輯權并不是白日做夢。
甚至連八大電影公司,只要制作成本能夠維持在一兩千萬美元的水平,想必也會尊重他這個“電影奇才”。
好萊塢那邊確實報道稱,郝運是華夏新生代里的翹楚,是個不折不扣的電影奇才。
報道里一般還會備注一下,《trouble is a friend》和《need you now》都是他創作和演唱的。
還有《pacific rim》和《northeast》。
可以預想得到,再過十幾年,郝運就會被尊稱為大師了。
即便郝運比一般人更精神,他也有點飄。
“你去哪旅游了?”
電影奇才趁著下課的功夫,和安小曦打電話。
他剛才把手機調成靜音了,擔心安小曦突然打過來,陳星良不喜歡學生上課的時候接手機。
然而,擔心了好幾天,安小曦都沒打。
她甚至都沒有打個電話恭喜郝運拿了評審團獎。
簡直是玩瘋了。
和安小曦出去一趟,郝運能夠感受的到安小曦對于旅游的熱愛。
很多人在自我介紹里寫喜歡音樂、旅游。
音樂還好說,大概沒有人不喜歡,但是旅游很有可能只是個擺設,長那么大也就去過幾個地方。
“在維也納~恭喜你拿獎了啊。”
安小曦那邊接到郝運的電話也很開心,連計劃中的生氣都忘了。
從蓉城回來,招呼都不打一個就跑了。
然后是半個月都沒聯系過她。
“小獎而已,我在戛納給你買了一塊水晶,非常漂亮。”郝運還真買了給安小曦的禮物。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