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_RO促使張氣寒下定決心的當然不是這封信。 難道沒有這封信,張氣寒就不投降玉京了? 不管有沒有這封信,張氣寒都要奔向玉京。 關于這一點,張氣寒很明白,秦權殊和李長庚同樣明白。 雙方此時的動作無非是投石問路和以退為進罷了。 真正讓張氣寒轉變態度的關鍵因素在于大勢。 張氣寒第一次真正動搖在什么時候? 是國師從廣陵府發兵,跨過大江攻打金陵府,結果因為齊玄素從地肺山提前回師來援而沒能打下來,再聯系前面玉京之變的失敗,讓張氣寒產生了動搖。 這是最好的機會,因為當時的齊玄素還沒完成內部整合,大量的兵力都被牽扯在地肺山,金陵府略顯空虛。 這次沒能打下金陵府,以后便沒有這樣的機會,待到齊玄素拔除地肺山這顆釘子,初步整合內部,有了余力,開始往金陵府調派兵力,反而是國師不得不放棄廣陵府,退往廬陽府、懷南府。 一言概之,攻守異形了,張氣寒本就不怎么贊成所謂的玉京之變,現在又搞成這個樣子,難免對未來悲觀。 待到天師率軍跨過大江,連下懷安府、廬陽府、懷南府。張氣寒就不是動搖了,而是徹底倒向另一邊,不因李長庚和秦權殊說什么或者做什么而改變。 換而言之,若是秦權殊拿下了玉京,甚至不必說玉京,只是拿下了金陵府,情況都會大不一樣。那時候讓張氣寒交出鳳麟洲道府,張氣寒頂多有些怨言,是不敢正面對抗的。 只說一點,若是玉京方面落入下風,那就沒有余力從婆羅洲、羅娑洲兩個方向施加壓力,張氣寒在沒有外部強援的情況下,無法掌控鳳麟洲的局勢,鳳麟洲的本土勢力也不會乖乖聽話,就算他心向玉京,也是有心無力,最好的結果不過是帶領少部分人逃離鳳麟洲,孤身投奔玉京,那么意義也就不大了。 說回鳳麟洲局勢,秦權殊投石問路,張氣寒就以退為進,只要不到退無可退,不到最后一刻,那就絕不撕破臉面,最好能夠兵不血刃,讓李長歌等人知難而退,這也算是他作為多年同道的最后情誼。 當然,若是李長歌等人不知進退,得寸進尺,那也怪不得他不講情面。 就說如今的秀京城,除了張氣寒這個掌府大真人,還有天門的齋王,若有必要,玉藻前也可以直接降臨,想要玩擒賊先擒王的那套把戲,還差了點。 自古以來,搞陰謀就兩個把戲,一個是吃飯,一個是開會。手握優勢卻孤身犯險最終被人家逆風翻盤的例子,不勝枚舉。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