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太學考試就在廳堂之內。 一共十人,五名進士科,五名諸位經義科如此。 章越拿到卷子一眼掃過去,但見出題范圍很廣,從九經皆有,包括論語,孝經兩經。 但是帖經,墨義上都沒有偏題怪題,可知這一次考試不難。 最后三道大義,其中最后一道,正是闡發《大學》一章。 章越吃了一驚,不會如此巧合吧,自己方才提了‘正心誠意’四個字,作為讀書人的‘明體’之學。 而如今大義上卻正好考了《大學》這一章。 要知道諸科的大義就似漢朝的章句之學,明清的八股之學。 到底什么是章句之學?比如說整本書,好似春秋經一經二十萬字,都可以算是章句。 讓你闡發正本春秋經,到底圣人講得是什么意思。 再下來,比如《禮記》的《大學》一章進行闡發,說出你的見解。 再下來比如一句話是什么意思,好比大學第一句。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這句話進行闡發。 前面這些都還算是比較正常,但到了明清八股文將章句之學,發揮到登峰造極。 比如考‘子曰’是什么意思? 子曰直譯過來就是孔子說,其中哪有什么內涵與深意?考官說不行,就是有! 好比老師問魯迅先生說了晚安是什么意思?晚字點明了時間,令人聯想到天色已黑,象征著當時社會的黑暗。安字代表了老百姓的麻木不仁。 但這難不倒考生,有人用蘇軾的話破題‘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匹夫而為百世師,對應得是‘子’,一言而為天下法,對應得是‘曰’。 這答得很巧妙,但實際上并沒有意義。 甚至還有考官考了一個‘o’,讓你闡發經義,你說圣賢寫這個到底有什么用意呢? ‘ o’是什么意思,古人雖沒有標點符號,但每個段落間是用‘ o’來分隔。你讓考生闡發這標點符號‘ o’是什么意思? 就是這樣的題目,竟也有考生機智地答道‘圣賢立言之先,得天象也’。 反正這樣的題目,與內容沒啥關系了,就是腦筋急轉彎,抖機靈的感覺。 不過闡發《大學》這一章,卻正好難倒了章越。要是剛才在胡瑗與眾考官面前沒有大言不慚說了那一番話,那么這題目倒是好答,他有足夠多的應試技巧來作這樣的題目。 但好巧不巧的,自己剛剛說過了。 這樣就犯了考場文章的大忌‘說真話’。 章越不著急著回答,先把題目看一遍放在心底。這好比高考時考作文,老師都交待你拿到卷子先將作文題目看一眼,然后邊答題邊想。 前面的帖經,墨義對于章越而言,簡直一點不難,馬上就答完了。至于最后三道大義,章越也是飛快地答完了兩道。 寫到這里,章越發覺自己竟是諸科明經之中答得最快的。 不過明經的題目與自己不同,他們不考大義,故而帖經墨義的內容要多一些。 現在章越用了兩個多時辰答完了其他,只剩下闡發《大學》這一章。 怎么答? 他終于很好的詮釋了什么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不如這題就不答,反正其他題目已是十拿九穩,但轉念一想,不可如此,這樣就給胡瑗他們一個偽詐的印象。 這可使不得啊。 章越盯著卷子,思緒在飛速的運轉,突然他發覺以他目前的學識,要駕馭這樣一篇文章,實在是力有未逮。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