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不過,知道這個原因后,王華隨后反而釋然了,道:“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治學修行本就當勤苦為本,方能領略圣人微言大義。” “而你求學制藝,卻一心求取捷徑,本官雖說耍了一些伎倆,卻也是怕你毀了一生,才來悉心指導。難道,這也有錯不成?” 何瑾早就想到王華會這樣說,直接拋出了自己的論點,道:“王大宗師,你真心覺得八股文寫得好,參悟了圣人的微言大義,就能上報朝廷、下撫黎庶?” 王華不由怫然作色,道:“自是如此!否則,為何朝廷會科舉取士,將理學奉為正宗?此乃不變之法,你小小童生大言不慚,竟敢質疑此事?” 這可不是什么八股文領域,何瑾對此胸有成竹,不屑地回了一句:“敢問大宗師,隋代之前,可有科舉?” “這?” “既然隋代之前沒有,那不變之法,又從何說起?” “你!”王華一時語塞。 想了想,他才又說道:“既然存在,必有其理。莫非你以為你比天下人都看得清楚,世人皆醉你獨醒?” “小子可不敢那般狂妄。”何瑾先捋了捋王華的怒氣,才繼續說道:“不過,存在雖然必有道理,也不見得道理便是正確的。” “例如,王大宗師比小子博學多才??哨w王府一事,若由宗師來處置,不知會辦成何等模樣?” 這話一入耳,王華神情不由有些小幽怨。 他可是位真正的君子,每日三省吾身,很有自知之明。 銅雀臺上,趙王不露聲色地將他當了槍使,他卻一點應對之策都沒有,自不用提如何瑾那般,舉重若輕地反擊了。 更不要說,此事由起而落之間,處置起各方勢力,何瑾還十分圓融老練、調衡理順,手段令人不得不服。 事實就擺在了眼前。 單是趙王府一事,何瑾就比那個科舉正途出身的朱知府,高明很多。而他王大宗師,也不認為會比署政治民多年的朱知府強。 由此,王華一下陷入了困惑:“如你所言,科舉取士豈非形同虛設?” 何瑾卻又淡然地擺了擺手,道:“實庵先生,你這就有些偏激了,事物怎能非此即彼?科舉取士的誕生,至少給平民百姓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使得大批地位低下、出身寒微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等模式實現了社會階層的躍遷,為江山穩固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有何不好?” 王華愣愣地看著何瑾,不由更加傻眼。 他是科舉取士的受益者,回頭分析一番自能看出這些。可何瑾一介小小童生,見識竟也會如此高瞻遠矚? 等等,他既然不否認科舉和八股制藝,那此番前來,又是想表明什么?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