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自從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以后,十三行的境況就變得動蕩起來。 其中有起有落,但做生意的大環(huán)境開始沒有以前那么友好了。主要問題有多個,外部環(huán)境是法國爆發(fā)了大革命,這個歐洲第二大市場大幅度萎縮,讓行商的生意規(guī)模和利潤都開始下降,許多行商開始了虧損;另一個是內(nèi)部環(huán)境,經(jīng)過康雍乾三朝的壟斷貿(mào)易,尤其是到了乾隆后期,官員們的貪腐情況日益嚴重,對商人的勒索日復(fù)一日,造成行商經(jīng)營成本連年攀升。 官員們一上任,都想方設(shè)法的增加自己的收入,比如蘇楞額的前任盛住。 盛住上任的時候,十三行中排名第二的是源泉行,老板陳文擴,商名壽官,陳文擴去世后,他的兒子陳壽官二世不善經(jīng)營,洋行大小事務(wù)都委任賬房先生倪秉發(fā)。盛佳得知倪秉發(fā)擅長外貿(mào),為了多索要一筆洋貨行許可費,勒令倪秉發(fā)獨立組建洋行。結(jié)果陳壽官二世便出現(xiàn)嚴重經(jīng)營困難,無力再履行與外商簽訂的供貨協(xié)議,又無法得到足夠的資金和官府支持,只得宣告源泉行破產(chǎn)。 為了多要孝敬,強行勒令一家經(jīng)營良好的商行的經(jīng)理人離職,這種事也只有盛住、蘇楞額這樣的人物能做的出來了。 蘇楞額猶有過之,歷史上他向馬嘎爾尼使團征稅,英國人雖然沒有交稅,可是行商卻代付了三萬多銀元,馬嘎爾尼派人交涉,說使團船隊攜帶的都是乾隆皇帝賞賜的禮品,不屬于商品,用乾隆壓蘇楞額的結(jié)果就是,蘇楞額退了一萬元,并且堅稱行商只交了這么點錢。 外部有美國獨立、法國大革命這樣的大變局,內(nèi)部有盛住、蘇楞額這樣的官員勒索,十三行商人的日子能好過才怪。 如果出事機敏的,或許還能夠明哲保身,遇到不夠靈活的,往往就會遭逢大難。 而益行就是這樣,而益行是石姓兄弟經(jīng)營。 而益行這些年崛起速度極快,石家兄弟做生意極為大膽,業(yè)務(wù)擴張十分迅猛。潘振承死后,官府本想讓潘家繼承人潘有度接任總商一職,但潘有度謙虛的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新人,強烈推薦而益行接替自己作為總商;也拒絕東印度公司按照慣例第一個跟潘家同文行談判新一年的合同,而是將自己放在了第三位。 馬嘎爾尼使團抵達廣州的時候,也見過石家兄弟的做派,而且在自己的日記中有描述,“我與此間的主要洋商(經(jīng)營外洋貿(mào)易的中國商人,就是十三行行商)有過一些交談。潘啟官是最有權(quán)勢的行商之一,為人奸詐、狡猾。論重要性,石瓊官排名居次,但比潘啟官更有錢,更年輕,也更坦率。在我看來,石瓊官表現(xiàn)得對英國十分尊重,而且毫無保留地聲稱,他愿意嘗試任何我們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代理行委托他去嘗試的新事物。潘啟官的帽子上只有一個半透明的白頂珠,而石瓊官卻戴著水晶項珠帽子,這說明后者的官銜比前者高一級。但我很快就知道其中的緣故。潘啟官比較審慎,而石瓊官則比較愛炫耀。石瓊官肯定地告訴我,潘啟官還有一個藍頂子,但只在家中與家人聚會時才戴,卻絕對不在公開場合戴它,怕那些衙門里的官老爺因此找上門索賄,想當然地以為,用一萬兩銀子的代價換來如此榮譽的闊佬當然能拿得出這點小禮物。” 瓊官是而益行老板的商名,在馬嘎爾尼的認識中,甚至認為石家比潘家更有錢。但其實是石家更會炫耀。歷史中留下了大量西方商人對十三行商人財富的驚嘆,但歷史上,同樣留有大量行商破產(chǎn)的案例,實際上這些人也只是懂得炫耀。這跟中國商人藏富的作風很相觸,原因很簡單,大家都希望給西方商人留下自己資本雄厚的印象,這樣洋人更愿意簽訂訂單,潘家和伍家其實也做過這種事情。 但石家在炫耀上比潘家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愿意跟英國人做任何生意,這種商人往往急于擴張,也往往容易陷入資金鏈斷裂的窘境。 他們不是不想給蘇楞額孝敬,只是真的拿不出現(xiàn)銀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