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全國各地的州縣,都張榜公告,除了宣傳軍事勝利之外。還大量張貼一幅幅圖案,上面畫著傳統服飾跟滿清服飾的對比圖,尤其是明朝發飾跟滿清發誓的對比,告訴百姓什么是傳統的漢人衣冠。 除了這些不帶感情色彩的宣傳之外,周瑯能想到的,最有利的宣傳工具無非就是通過戲曲等方式宣傳。 大量地方戲中開始出現剃發易服時代的段子,舞臺上濃妝淡抹的各路角色粉墨登場,腳下踩著一個個平民角色,手里拿著刀子,嘴里喊著,“要發還是要頭”。 抹黑、諷刺前朝,是中國的傳統,周瑯還不算腹黑,他基本上只是在還原現實。因為實在是沒有必要抹黑滿清,這個異族政權,帶著游牧階段的道德水平,闖入了一個當時全世界文明程度發展最高的農業社會中來,給人帶來的觀念必定不好。 八旗入關跟蒙古南下,都留下了大量的跟傳統道德相沖突的事件,尤其是滿清的剃發易服,這是連蒙古人都沒有想到的手段。 中國古人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跟夷狄的不同,服飾文化是最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比如左衽右衽之分,在沒有紐扣的時代,系衣服用的是帶子,從肩頭裹下來,在腰上用帶子系住。游牧民族一般左衽,漢人選擇右衽。比如頭發,游牧民資披頭散發,滿清梳辮子,漢人就發展出比較同意的發誓文化。這些基本上只有用來標志“我跟你不一樣”的功能,有人認為,右衽跟左衽相比,更不方便拉弓射箭,漢人的寬袍大袖也不適合作戰,過于麻煩的發誓,也不是為戰斗而生的。所以為了提高軍事力量,趙武靈王采用過胡服騎射政策。 這些符號可能確實不方便,但是強行去處的話,是對漢人精神的侮辱,哪怕一個人不修邊幅,身上虱子很多,一股臭味,他自己可能也感覺到不舒服,可有一個人過來,按著他把他的頭發剃了,把他身上刷干凈,還給他噴上香水遮臭,這個人不會感到友好,反而會反感。連一個流浪漢在自己都不覺得自己像樣的情況下,都不能接受別人強行改變自己,更何況漢人引以為豪的文化符號呢,所以引起了激烈的反抗。 現在周瑯將這段歷史重現,試圖激發民族情感,可效果并不大。因為成本原因,只能局限在城市中進行,但絕大多數人是生活在鄉村的,而去一個個鄉村宣傳,成本太高,根本不現實。另外宣傳的結果只對讀書人有用,只有他們知道是怎么回事。一個大字不識,沒出過家門的莊稼漢,你說要恢復傳統,他還以為辮子就是祖宗留下的,你敢剪他的辮子,他會跟你玩命的。而告訴他們辮子是老祖宗留下的,恰恰是那些讀書人。 改變必須從知識階層開始,農村的老夫子周瑯管不著,反正他不可能為了一個發型去殺人,留發不留頭這種事多爾袞干的出來,周瑯干不出來。 所以周瑯只要求他政府的公職人員,必須剃發,作為社會精英,他們必須帶頭。 時至今日,由于從未做過硬性規定,官府中依然有大量留著發辮的文武官員。 周瑯一直覺得,這種東西是一種符號,象征著這些人對新政權的認可,他在觀察,看到底大家從心里認可了新政權多少,所以不強制。王輔茞這些老人,早在臺灣的時候就剪掉了辮子,留起了長發,平時帶著帽子也看不出來。他們當時是以一種革命的心態剪發的,是要跟舊政權斷絕聯系。可到了閩粵之后,官府中開始出現大量官員留辮子的情況。也許是為了留一條后路,萬一周瑯敗了,他們便于隱藏。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