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因此波蘭在缺乏反對者的情況下,一項項制度順利推行,在上次戰爭中,威廉親王只掌握著小半個波蘭,最終卻能組建十萬戰斗力不弱的波蘭軍隊。現在統治下的波蘭王國比當時更大,人口更多,有能力組建更多的軍隊。 毛奇現在就負責這個工作,而且毛奇不打算全盤繼承普魯士的制度,他有更大的野心,他希望打造一個更高效的體系。 出于對毛奇的信任,以及毛奇在奧斯曼帝國出色的表現,威廉親王認為,既然毛奇能讓奧斯曼帝國軍隊表現的可以跟俄軍正面交鋒,那么他指揮的波蘭軍隊,絕不會比奧斯曼軍隊差。 于是毛奇早在去年就開始在波蘭推行改革了。 由于波蘭依附于普魯士的現實,甚至德語民族在整個波蘭都大范圍分布,波蘭的軍事改革,后來被看作普魯士軍事改革的一部分。 這個改革基本上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全盤的普魯士化,也就是繼承普魯士現有的軍事體系,主要是訓練體系和軍官培訓體系。這個工作,在威廉親王執政的二十年中實際上就已經完成了,在新曾的領土上推行,也沒有什么困難,因為在西部的大波蘭、小波蘭地區的實行,讓他們有足夠的人才儲備,將這個制度覆蓋到整個波蘭。 對俄戰爭結束后,波蘭軍隊裁減到八萬人,并按照普魯士的制度,每年招募兩萬新兵,退役兩萬老兵,服役期三年,三年后轉預備役,預備役兩年,進入后備軍,后備軍七年。根據普魯士的經驗,這套制度可以在十年內基本保證戰斗力,但超過二十年就會出現弊病。不過俾斯麥不需要等二十年,所以他不在乎改不改革。 第二部分,才是毛奇的貢獻,叫做參謀總部制度。參謀部的設立歷史已經很久了,優秀的參謀配合指揮官,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大多數時間,參謀軍官其實流于形式,甚至很多參謀根本就是被指揮官當作副官來使喚。毛奇建立的總參謀部不一樣,他不是指揮官的附庸,而是指揮指揮官的部門。 毛奇的總參謀部,制定出極為詳盡的作戰計劃,指揮官只需要負責執行,而且必須負責執行。雖然這看似有剝奪指揮官的現場決策權,但跟所有的軍事改革一樣,他是歷史性的,他最符合現實的條件。七年戰爭之前,歐洲國家極少有指揮十萬以上軍隊的經驗,拿破侖戰爭之前,歐洲國家極少有指揮超過二十萬以上軍隊的經驗。即便是拿破侖,也只能在十萬人左右的戰斗中發揮的淋漓盡致。 這就意味著,以往的軍事指揮模式,已經無法適應大兵團作戰。其實中國也同樣面對這個問題,縱觀中國歷史上,秦漢以前的戰爭規模普遍巨大,秦漢之后國戰這種級別的戰爭近乎消失,面對的是一次一次游牧民族的掠奪性侵襲,這些零散的侵襲,其實規模都不大。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也好,滿清八旗入關也罷,最多也就是二十萬級別。大多數時候都是幾千人級別的劫掠,偶爾有大規模劫掠行為,也超不過十萬人。 所以中原國家喪失了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至于先秦時期的管理模式,也遺失在歷史之中。所以到了宋明時期,宋朝人打西夏、明朝人打滿清,都是分兵推進,因為規模一大,自己就管不了了,宋朝連續多次被西夏集中一路打敗,明軍被努爾哈赤我只一路去擊潰。不是他們不知道合兵的簡單道理,實在是合兵后自己管不過來。 到了周瑯這里,他其實也不懂軍事,一路摸索過來,為了指揮全軍,他身邊聚集了大量的各種顧問。曾國藩之流的文官統兵,也都會有龐大的幕僚機構,稱之為幕府。盡管跟西方的參謀總部制度還有區別,但也是適應大兵團的一種產物。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