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七章 借力復國豈如前(六)-《戰國野心家》
第(2/3)頁
鼓手、笛手、司務長、士卒伙食委員會、隨軍書秘等一系列應有的職務也算是五臟俱全。
除了這三個步卒旅之外,還有約一千人的精銳矛兵和一部分精通搏殺格斗的精銳,正常不投入戰斗,只在騎兵還沒有成長起來之前,作為預備隊和防止側翼被突襲的應急部隊。
這一千人中墨者和經歷過商丘之戰老義師的比例很高,還有一部分投奔到墨家的游士。他們可以在保持陣型的情況下,比前面三個旅更快的移動,也能夠經受更大的沖擊。
除此之外,便是一些輕便移動的小型銅炮,數量不多,口徑不大,很適合野戰,都是墨者操控。
論起來,這一支軍隊的耗費,比起魏西河的武卒要貴的多。
如今鐵器昂貴,每一支火槍都是十五六斤熟鐵不說,也耗費大量的工匠。也幸好于鐵器的成本價和對外售價不同,還不至于貴到離譜。
墨家配置的火器,長度約到人的胸口,口徑很大,鉛彈約有一兩,裝填速度很慢,訓練最快的人也就能夠做到將近一分半才能發射一次。
好在點火裝置進行了修改,不再是原本的一只手拿著火繩往里面捅的火門槍,而是利用了銅鐵做了簡易的蛇勾,可以夾住火繩。
火門的附近有個小凹槽,里面裝填一些快速燃燒的火藥,火繩打進凹槽點燃這些快火藥,這些火藥再從火門引燃藥室的發射藥。
缺點不要說不能有雨,就是有大風也不行,凹槽內的火藥會被吹開,無法引燃藥室。
但這相對于墨家賣給楚國守城的那種短粗型的、后面插根木棍,需要單手持著用另一只手捏著獲勝去插火門的破玩意已經足夠進步。
實際上從火藥傳入歐洲再到意大利出現第一批銅制的火門手炮,不過十幾年時間,這東西說白了就是一個原理,于此時的技術水平而言不追求精致其實并無技術難度。
適的優勢只是火藥的正確配比方程式配平、不走手炮短銃的彎路、點醒一下火繩勾的結構、不走碗口炮之類的邪路,這就是將近兩百年戰爭摸索出的經驗。
即便這樣,此時的火繩槍也比弓弩差一些,但是弓弩已經沒有太大進步的空間了,而且火繩槍也確實更容易操練。
適從牛闌邑帶回的那三百人,也都編入了軍中,操練火槍,他們之后可以選擇成為職業兵,也可以選擇退役后組織共耕社開墾荒地。
士卒的軍餉雖不算多,卻也可以維持生活。沛縣的牛耕鐵器已經推廣,大量從四周逃亡到這里的人口不斷擴充著耕地面積,本地的鐵器烈酒糧食種子外銷換回的金和銅保證了貴金屬的儲備,同時隨著農業發展而不斷增加的手工業者也讓沛縣有足夠可以商品可以交換。
相對于別處,這里的日子過得極好,而且這好日子是肉眼可見與日俱增的。
一方面開阡陌廢井田,私田普及,五戶十戶共耕,分牛馬一匹,稅率十五取一。
新工具、新種植技術、以及堆肥新種的普及,都讓糧食產量上升了一大截。
墨家在保持十五稅一的同時,以技術壟斷著鐵器,等同于民眾再交了一份稅,但是這份稅是隱藏在鐵中的,眾人看不到,也就不會反對。
墨家的糧食也充足,足以支撐起來這支軍隊的開銷。
同時棉布等一系列的貨物已經開始量產,代替了原本的麻布,省去了浸麻剝麻的環節,布匹的生產效率極具增加,甚至已經開辦了那種密集型的紡織作坊。
將女性組織起來,利用棉布對外銷售利潤極高的時機,累積資本,傳播這種墨家之前工坊那樣的分工協作制度,獎勵技術變革。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阳县|
洛川县|
鲁山县|
庆云县|
连山|
乐昌市|
自贡市|
浮山县|
钟山县|
安塞县|
榆树市|
鹰潭市|
麦盖提县|
常熟市|
安阳市|
彭州市|
独山县|
宜川县|
绥江县|
福泉市|
思南县|
山东|
杭锦后旗|
三门县|
开化县|
穆棱市|
依安县|
汤阴县|
乌兰察布市|
古交市|
霍城县|
甘洛县|
上高县|
会宁县|
南川市|
文成县|
方正县|
天峻县|
武平县|
时尚|
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