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高孫子聽了適的一些解釋之后,心中生出許多以往不曾有的疑惑。 墨子之前的確曾經(jīng)講過內(nèi)外、心物、愛利、所愛所利之間的關系,可是墨子卻沒有講的如此透徹,如此深入。 不是墨子自己不了解,而是墨子將弟子們的悟性看的太高。 高孫子疑惑地問道:“如你所言,那么兼相愛、交相利又該怎么解釋呢?” 適伸出三個手指,說道:“我個人看,倒有三種解釋,而且都說得通。” “其一,兼相愛,人人心中都能達到兼愛,以愛己之心愛人,從而達成交相‘得利’。這里愛是內(nèi),得利是外,由內(nèi)而外,由心而物。兼愛是交相得利的前提。” “其二,兼相愛,交相利,是一種最終的目的。即人人以愛己之心愛人、人人有志于天下芬之心。從而在內(nèi)是兼愛交利。在外,也是得到了別人的愛,互相之間得到了利。” “其三,就是說……兼相愛、交相利……只是外部的一種體現(xiàn)。因為你的心無人知曉,你愛誰?你想利誰?你不說沒人知道。但是,這一切都是可以觀察到的,最終達成一人看上去人人兼愛、人人相利的未來。這是可以直觀觀察到的。” 這三種分類,不是墨子分的,而是適為了掌握今后的解釋權,自己分的。 第一種純粹是地上天國、三代之治那種純精神層面的幻想,完全脫離了物質(zhì)性,認為在精神上人人都能達到足夠的道德高度,便可以建成人間天堂。 第二種,則是一種理想。物質(zhì)與精神的最終統(tǒng)一。 第三種……則是完全否定了精神的作用。 第一種邏輯上可行,現(xiàn)實中原本認為也是可行的,但是在商丘一戰(zhàn)諸侯們弄出的弭兵會鬧劇和楚國推出弭兵會盟之事后,實際上高孫子已經(jīng)全然不相信這種事可以實行。 于是在聽完適的劃分之后,喃喃道:“如此看來,自然是第二種解釋更好一些。” 適笑道:“的確很難。你也知道,義師矛陣的口號是什么吧?” 他說到義師矛陣,高孫子自然知曉,這個口號從成軍開始就在喊,義師矛兵人人皆知。 正是一句適很熟悉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這句話本身就是長矛陣的矛手最先使用的,在《三個火槍手》中傳播到世界各處,列寧在發(fā)動星期六義務勞動的時候,率先將其翻譯為俄文,再之后適也知道了這句話。 以至于他上一世有一個很搞笑的俄國人謝肉節(jié)群架的空耳視頻中,列寧翻譯的這番話依舊動聽,化為漢語便是那句空耳后的——白帝圣劍、御劍跟著我…… 長矛陣的矛手最適合這句話,因為長矛陣這種極為依靠陣型完整的戰(zhàn)陣,正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一種極端體現(xiàn)。 任何一個人都需要依靠身邊的伙伴隊友來保護,自己也同樣在保護其余的伙伴同袍。 此話一經(jīng)提出,不僅在義師中大受歡迎,也很快成為了一句沛縣墨者常用的話。 因為,聽上去正可符合墨子“兼相愛”的學說。我愛人人,人人愛我,我自人人中,故我愛人人亦愛我。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