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齊國的長城東線,依托著大海和沂蒙山,莒城屬于齊國的時候,齊國防御起來很有優勢。 墨家如果要從東線進攻,就要走沂蒙山,攻下莒城,然后才能一馬平川直通臨淄。 然而割讓了莒城之后,齊長城的東線都在墨家的控制之下,沂蒙山區也在墨家的控制之中,齊國處在守勢。 墨家想攻就攻、想守也能守。 而齊國若是想攻,先要攻下莒城,翻越沂山,然后才能進入到墨家的東海、瑯琊,繼續向南才能威脅到墨家的側后。 地勢狹窄,補給不易。 如果齊國在齊國東線主動進攻,要么舟師贏了墨家的水師,復制一下當年齊吳海戰的奇跡控制近海補給。 要不然,就只能依靠沂蒙山進行補給,然后攻下莒城、瑯琊、蘭陵,奔襲數百里,才有可能威脅到墨家的核心地區。 齊國的水師已經不可能贏得了墨家的水師,所以實際上齊國如果在東線主動進攻只有翻越沂蒙山走莒城、瑯琊、蘭陵一條路。 而這條路……危機重重。 其一那是墨家的內線,墨家可以調集兵力利用內線優勢擊破,而且那不是墨家的核心地區,墨家的核心地區在數百里之外的彭城、沛邑、淮北。 其二一旦被切斷補給,東線進攻的齊軍很可能就會全軍覆滅在瑯琊莒城之間。 但反過來就不一樣。 墨家如果從東線進攻,齊長城的東段都被墨家控制著,齊墨之戰墨家得到了沂蒙山和莒城,放棄了齊西南提前布局,使得墨家如果進攻的話,可以將莒城作為前出基地。 莒城向東,是諸城、高密、即墨。此三城一下,膠東可定。 莒城向西北,則是濰水平原區,一直到臨淄,無山、無水、無關。 濰水發源于沂蒙山區,從渤海入海,墨家北進可以依靠濰水運輸給養,順流而下。 后世楚漢之爭,韓信于濰水一戰而定三齊,正是地形地勢所決定的:得濰水,則膠東可定、臨淄可攻。 但對于南下的一方,膠東、濰水、莒城、沂蒙卻最多只能是起到一個側翼的作用,不能成為主力。 楚韓之爭,漢軍違背鴻溝之盟,沿著如今的韓、宋地攻入泗上;齊王韓信等人也是從東線作為側翼包抄的泗上彭城。 如果韓、宋那里不集結主力,即便淮陰侯也不敢從齊國沿著東海南下直撲彭城,因為那是必死之路。 如此形勢,這就使得現在的齊國面臨的局勢極為尷尬。 墨家咄咄逼人,必然是主動進攻的一方,從齊墨之戰后齊侯就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尷尬的局面也就出現了。 齊國不出主力去大梁、齊西南、濟水一線配合韓、魏、衛軍,無法攻入宋地泗上,也就無法調動墨家的野戰主力,也就不能從東線莒城、瑯琊一線進攻。 而齊國的兵力不足以兩線進攻,諸侯聯軍也不足以兩線進攻,所以齊國在諸城方向是駐軍多了也不是、少了也不是。 駐軍多了,那么本該是主力在宋地決戰、側翼繞莒城蘭陵包抄的戰略,在主攻方向上兵力就必然不足。主攻方向兵力不足,側翼兵力貿然輕進,就是送死,一旦被切斷退路,就會全軍覆滅。 主攻方向兵力不足,側翼兵力無用。 駐軍少了,墨家是主攻的一方,沂蒙山險和長城防線都被墨家占據,齊國在平原守衛,又恐怕守不住。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