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北海鄭玄?” “嗯?!? 嘶—! 荀彧聞言震驚,不自禁倒抽一口涼氣:“主公,您若是當真能邀請到北海鄭玄來我東郡辦法,毫無疑問,天下學子必將云從。” “不過......” 話鋒一轉,荀彧不客氣地潑了一盆冷水:“鄭老可是儒林的泰山北斗,天下間不知多少有名望的人相邀,他卻從來沒有答應過?!? “即便主公如今在士林中頗有威名,豎碑儀式、儒林大會盡皆是當世美談,但想要邀請鄭老來東郡,恕屬下直言,難如登天?!? 漢末時代的儒林劃分為兩個派系。 其一:古文經學派; 其二:今文經學派; 兩個派系相互不負,斗得是死去活來,尤其是漢靈帝在位期間,爭得更是面紅耳赤,雙方恨不得打起來。 但有這么一個人,卻是精通古文經學、今文經學,號稱兩大學派的集大成者,此人便是北海高密的鄭玄,真正的儒林泰山北斗。 即便是蔡邕、荀爽這樣的清流大家,在鄭玄的面前,也只能稱之為晚輩,鄭玄在漢末時期的清流界中,絕對是最頂尖的學者,他開創的鄭學,甚至對后世頗有影響。 毫不客氣地說! 鄭玄! 在漢末三國時期的儒林,便是一桿號召士人的大纛,只要他能夠來東郡辦學,天下間追隨學子必定是多如牛毛,甚至比雒陽城中的太學,都不逞多讓。 漢朝非常注重教育,有著一套近乎于完整的教育體系,尤其是在漢武帝實行“獨尊儒術”的政策指導下,漢代的官學和私學都得到空前的發展。 漢代官學分中央官學、地方官學兩大類。 中央官學有大學性質的太學,有特殊性質的鴻都門學、四姓小侯學等; 地方官學按行政區劃,郡國設“學”,縣道邑設“?!?,鄉設“庠”,聚(村落)設“序”,其程度已有高低之分。 據史料記載:郡國學是由蜀郡太守文翁(約公元前180—前120年)首創。 蜀地因文化落后,太守文翁為淳化民風,選派小官吏到京師長安太學學習,學成歸蜀,委以官職。 文翁還在成都市中,修筑學舍,招收下縣子弟入學。 數年后,蜀郡為之一變,可與文化較發達的齊魯之地媲美。 漢武帝曾嘉獎其成績,下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地方官學遂日見推廣。 隨后,漢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命令郡國普遍設立學官,規定“學”與“?!痹O經師一人,“庠”與“序”設孝經師一人。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 序,相當于現代的幼兒園; 庠,相當于現代的小學; 校,乃是初中; 學,乃是高中;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