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劉郡守竟然真的準備賦詩了?” “據說他流浪了大半輩子,能做出什么詩文?” “不過是敷衍了事而已,咱們別當真。” “劉岱此人心胸狹隘,故意挑刺,不能與之為伍。” “唉!劉郡守怎么能上當呢?” “罷了,就這樣吧。” “......” 眾兗州士族聽到劉鑠準備賦詩,紛紛唏噓起來,大家對于他的履歷實在是太清楚,一個浪跡天下半生的人,怎么可能賦出詩文。 其實,絕大多數兗州士族也沒有介意劉鑠不賦詩,若不是劉岱故意挑唆,以及某些人暗中附和,事情根本不會發展到這種程度。 顯然! 這是劉岱故意在找茬,想要以此刷存在感的同時,順便踩劉鑠一腳,好讓他在兗州士族面前丟人,為自己接下來的行動做好鋪墊。 如此顯而易見的挖坑行為,連他們都能分辨得出來,何況是劉鑠本人,真不明白劉鑠怎么會輕易上當。 萬眾矚目之下,劉鑠緩緩站起身來,朝著眾人揖了一揖,最終轉向蔡邕、荀爽、鄭玄等鴻儒學者,揖了一揖: “一首《蒿里行》,獻給諸位。” 蒿里行。 乃是漢樂府日題,隸屬于《相和歌·相和曲》。 此曲本為當時人們送葬所唱的挽歌,而劉鑠卻以其為名賦詩,明顯帶著一股悲涼之意。 可討董之戰雖然不能稱得上是大獲全勝,但也接連戰敗董卓數名大將,甚至連雒陽都被成功拿下,嚴格意義上,也能稱得上勝利。 這怎么...... 會以蒿里行為名賦詩? 深諳其道的鄭玄、蔡邕,甚至是兗州士族,在這一刻紛紛安靜下來,甚至連準備看劉鑠出丑的劉岱,也在這一刻變得謹慎起來。 單從這一點,他便可以推測出,劉鑠一定讀過書,而且學識應該比自己想象中要好些,否則,他是不可能想到《蒿里行》的。 劉岱細眉微蹙,眸光閃爍著淡淡的疑慮,面皮上的肌肉不受控制般地抽動了兩下,顯然是被劉鑠此舉震驚到了。 萬眾矚目之下,劉鑠長舒口氣,表面上像是在醞釀情緒,但實際上,卻是在努力回憶適才在腦海中改變的詩文: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雒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