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漢樂府的詩文便是這樣,往往單刀直入,一下子點名主題,這與賦是截然不同的。 兗州士族雖然絕大多數沒有經歷過討董之戰,但討董之戰的影響力,卻令他們對此頗感興趣,因此一下子便被劉鑠吸引,聚精會神,洗耳恭聽。 而單憑前兩句,即便是對劉鑠賦詩不報任何希望的鄭玄、蔡邕等人,也一下子被鎮住了,他們印象中的劉鑠不諳詩文,但顯然是錯誤的。 于是乎,兗州士族及鄭玄、蔡邕、荀爽等人,竟在剎那間安靜下來,全神貫注在劉鑠的身上,不發一言。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糾集三干騎,夤夜追董賊。” “滎陽破徐榮,榆林敗破賊。” “妙計賺雒陽,無私獻玉璽。” 雖然只是極其簡單的四句,但卻將劉鑠引兵追殺董卓的行為,高度概括,最終來落在了傳國玉璽之上,刻意地引起滿座士族注意。 也正是因為這一句,此前被人忽略的某個細節,也才終于被人記起,眾兗州士族的目光,如同冰針一般,齊刷刷聚焦在了劉岱的身上: “我幾乎要忘記了,當初劉郡守得到了傳國玉璽,可是將其獻給了劉岱。” “是啊,但誰能想到,東郡當初在遭難需要糧草之時,劉岱竟然袖手旁觀。” “可惡吶!這與坐視劉郡守自生自滅,又有何區別?” “當初劉郡守與劉岱撕破臉皮,的確是英明之舉。” “好個劉岱,還真有臉來這里丟人現眼。” “劉岱當真是心胸狹隘!” “......” 此刻的劉岱如坐針氈,如芒刺被,如鯁在喉,難受的他頭皮發麻,口干舌燥,竟有種被人架在火爐上炙烤的感覺。 尤其,當他扭頭瞥向劉鑠,卻見劉鑠那雙包含著怒火的眸子,正落在自己的身上,那種炙烤的感覺竟有高了三分。 蔡邕捏著頜下一縷胡須,眸中的不屑毫不遮掩地打在劉岱身上,輕聲道:“若是當初你能幫助子明半分,也不至于有今日這地步。” 邊讓深吸口氣,又緩緩呼出,內心同樣在吐槽:“當初若不是子明的兵馬及時趕到,你連小命都難保,如今倒好,恩將仇報,簡直妄為人也。” 鄭玄雖然身在北海,但也對討董之戰,頗有耳聞,尤其是在劉鑠拿下雒陽,象征著皇權神授的玉璽忽然現世的事情,更是如雷貫耳。 現在想想...... 或許,傳國玉璽的神秘現世,當真是冥冥之中的定數,否則這東西落在了劉岱的手中,怎么可能不助其成勢,反而令他愈來愈忒。 答案很簡單! 傳國玉璽絕非尋常人可以執掌,非得是大氣運之人不可得,即便它落在別人手里,最終也會以各種方式,回到它真正的主人手中。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