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一個老頭忽然對著一張答卷,贊不絕口。 眾人也沒多少好奇,每個人口味不同,性情不同,有些話,聽聽也就罷了,方才也不是沒有過。 等老頭兒搖頭晃腦地欣賞完了,滿意又堅定地畫了個圈,將它遞給自己的下一位時,甚至還帶著幾分戀戀不舍。 他的下一位伸手接過,將信將疑地投下目光,接著便猛地睜大了眼睛。 然后目不轉睛地盯著看著,直到一口氣讀完,才長出一口濁氣,“這此文毫不遜色于過往之狀元文章啊!” 聽見這番話,離得近的幾人都來了興趣。 一個人說好,那可能是口味獨特,但兩個人都給這么高的評價,那恐怕就真的不簡單了。 在那人下方的老者便起了好奇,“哎呀,你這一說,讓我如何看得下這般粗陋文字!來,速速遞來!” 說著,他便給直接自己那份上面畫了個×,伸手討要。 待拿過來,先大略掃過一遍,登時激動,“妙!果然妙極!好文,好論吶!” 眾人被這三人接連的話真的勾起了好奇,干脆放下手里的卷子,都走了過來,一起圍觀。 而后便忍不住紛紛贊嘆起來,直接提筆在上面畫上了自己的圈。 國子監祭酒萬貴禮也在湊熱鬧的人中,但他瞧見那字跡卻忽地心頭一跳。 “萬祭酒可是覺得此文不好嗎?” 等眾人都畫了圈,只有萬貴禮沒動時,最開始直接當面怒斥萬貴禮的那個大儒老者斜眼一瞥,開口問道。 看著上面的九個紅圈,萬貴禮把心一橫,提筆在上面畫了個×。 “你!” 那老者勃然大怒。 “萬貴禮!你私心作祟,枉為閱卷官!” 萬貴禮也豁出去了,振聲道:“策論如何,每位閱卷官自有評判,你們覺得好,就非要本官也認同,豈有這般道理,依你們所言,一個人就行了,為何要設八位閱卷官!” 畢竟廝混朝堂的,耍起嘴皮子來,這些飽讀詩書的大儒又豈是其對手! 眾人只能無能狂怒,總不能抓著萬貴禮的手讓他改了。 但正因為如此,接下來的卷子,其余幾位閱卷官為了保證方才那封答卷能呈送御前,有許多本來能給圈的都只給了【△】之類的符號,導致這一屆含【○】量大減。 這樣的衍生是許多人都沒想到的,當然,這都是后話了。 最終的結果是,那篇九圈一叉的文章,最終還是被成功送到了崇寧帝的案頭。 并且被主閱卷官直接擺在了第一位。 事實上,不用擺在第一位,也無妨。 因為看過【明月幾時有】原貼,認真觀摩研究過姜老軍神那一幅字的崇寧帝在第一眼就認出了這別具一格又有大師風范的字跡。 他笑著拿起來,看向這篇策論的內容。 【臣對:臣聞帝王之御極也,體君道以奉天心,而后可以建久安長治之業。肅臣紀以奉天職而后可以成內修外攘之功。何則?人君者,天之所授,以統一萬方,而凌馭萬民者也。其位尊,其任重,故君道常主乎逸。人臣者,天之所命,以左右一人,而分理庶政者也。其分卑,其事繁,故臣道常主乎勞。】 【欽惟皇帝陛下稟剛健中正之姿,合陰陽動靜之德臣竊伏草茅,伏披圣澤久矣蓋圣問之所及,首述古圣賢君之治,繼憫水旱盜賊之災,任事失人之咎,而終究夫足兵安民之術,彌災救困之方.大哉皇言,憂國憂民之心見乎詞矣,敢不披瀝愚衷,以對揚于萬一耶?】 【古圣君以聰敏極圣之主,默運無為之治,而又有率育克勤之臣,共佐太平之業,故下民之其困也,水旱之為災也,四夷之弗率也,圣君非不恤也。唯其忠良之佐,足以贊皇猷,弼直之鄰,足以弘帝道則所以達長治久安之業,成內修外攘之功,豈偶然哉!】 【臣伏觀陛下臨御以來,二十有四年矣!于今諸瑞咸集,四靈畢至,固足以彰陛下之峻德鴻勛,超卓百代矣!然水旱為災,有墊溺枯槁之憂。蠻族竊發于東南,而南疆弗靖,北虜跳梁于西北,而邊塵屢驚。甚則匪亂之勢,漸成蔓延,殊非盛世之所宜有者,正古圣君憂民勵精之日也!】 【.蓋陛下愛民之心,容保如天地,而諸臣不能承宜德意,以弘康國之猷。陛下遏敵之志,果決如雷霆。而諸臣不能奉揚威命,以茂肅清之烈。是自負于古圣之主,而有愧于賢君之臣多矣。】 【.為今日計,莫先于任人,尤莫要于擇人。夫國家分命職官,未嘗不任人也,臣以為任之未當也。夫國家聚賢斂才,未嘗不擇人也!臣以為擇之而未精也。任之未當與擇之未精,而欲得人以俾圣治,是猶楩梓未充,而需棟梁之用,臣知其弗能也!】 【固欲修內治者,在慎擇乎守令而已矣。欲平外患者,在慎擇乎將帥而已矣!】 【抑臣又聞之,朝廷者四方之極也,純心者用人之樞也。惟陛下常存敬一之心,以端拱于上而已。敬則存其心而不放,一則存乎理而不雜。深宮后闈之中,而不忘乎知人安民之慮;齋居邃密之際,而日嚴夫敬天法祖之忱,則心正而朝廷百官皆一于正矣。文武大吏有不奉承,而守令將帥有不奮勵者哉?臣不識忌諱,干冒天威,無任戰栗隕越之至,臣謹對。】 看到最后一個字結束,意猶未盡還翻了一下的崇寧帝才驚覺自己竟然不知不覺全部看完了。 不得不說,這篇策論是寫得真好。 格式、立意、文采,無一不精,最關鍵的是,對方在吹捧奉承自己和表露自己想法之間,找到了一個很微妙合理的平衡。 自己不會覺得冒犯,同時又把想說的話都說到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