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嶺南六十萬兵團經過遴選以后,初步篩選出來了六萬人馬成為常駐的脫產士卒。 脫產士卒! 也就是說不進行任何生產活動只負責作戰任務的士卒。 原本趙泗已經準備批閱了,卻接到了叔孫通的奏折,于是趙泗大手一揮,勒令趙佗將六萬兵馬削減到三萬。 原因很簡單,六十萬里面挑出來的六萬人,固然只取了十分之一,然而能夠稱得上優質兵源的,卻依舊不超過三萬。 剩下的三萬有點湊數,脫產士卒的成本太高,不是出不起這個錢,而是這個錢花在劣質兵源上比較浪費。 于是嶺南的軍事構成從原本的六十萬生產建設兵團變成了五十余萬的屯田兵以及三萬的脫產士卒。 屯田兵的稅很重,他們種的地除了自己的口糧以外,還要供養三萬脫產士卒,可以說是入不敷出,咸陽這邊還得進行一定程度的支持。 當然,這僅僅是權宜之策,等到嶺南徹底開發完畢,也就沒有屯田兵這種特殊兵種了,土地將會完全屬于他們,同樣他們也不需要再承擔作戰任務和供養士卒的任務。 開發完畢的嶺南自然也不需要那么多脫產士卒駐扎。 至于隴西和趙泗的封國情況大差不差。 隴西一帶完全脫產的士卒有五萬,剩下的是建設兵團,除了屯田以外還要放牧。 而趙泗的封國有點畸形……怎么說呢,兵有點多了……目前整個趙國的兵力加起來約摸有三十萬,其中有八萬是完全脫產的士卒。 說句不好聽的,整個趙國所有的額外收入,恐怕都被用來練兵了。 嗯……效果倒是很顯著,如果真有什么問題,趙泗只要能夠跑路到趙國,哪怕傾大秦之力,也不能短時間能夠攻克滅亡。 “告訴張蒼,讓他裁軍,哪用得著供養這么多軍隊?”趙泗揉了揉眉心下達了一份政令。 “大秦在建設,趙國也不能落下,不能拖后腿。” 時間飛速流逝……… 一年時間轉瞬即逝…… 當然,對于整個國家的建設工程來說,一年時間確實算不得什么,現在僅僅算得上是初見成效。 但是酈食其出使的箕子朝鮮那邊卻達成了新的進展。 箕子朝鮮君王箕準和衛氏的矛盾逐漸加劇,伴隨著前國相箕平之死,衛滿逃回衛氏封地以后,箕子朝鮮和衛氏的戰爭已經注定要打響了。 同時衛氏也第一時間以獨立勢力派人出使大秦,并且請求和大秦建立外交聯系,獲得大秦的認可。 嗯……衛氏嚴格意義上算是箕準的家奴,并不算獨立勢力。 當然,如果可以得到大秦的承認,那衛氏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將自己的封地稱之為衛國。 大秦目前正處于生產建設當中,并不方便出兵干涉,趙泗在經過深思熟慮以后,答應了衛氏的請求。 也就是說,再大秦的眼中,衛氏算是完全獨立于箕子朝鮮的勢力。 當然不是為了給衛氏站臺,而是為了激化衛氏和箕子朝鮮之間的矛盾。 衛氏不獨立,那就只能算是內部政治斗爭。 箕準還可以通過政斗的方式來解決,亦或者衛氏通過其他手段解決箕準篡位。 大秦插手他國內部政治斗爭,顯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順,其次內部斗爭比較溫和,不管哪一方獲勝,國力的削弱都相當有限。 但是一旦衛氏獨立,二者就勢必要真刀實槍的做上一場。 大秦有足夠的底氣插手二者之間的干涉,并且讓他們打生打死,讓他們打的停不下來。 直到,打到大秦能夠騰出手來解決他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