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馮紫英見父親也如此關心,也更為高興,相比于說服母親,若是能讓父親點頭,這事兒就要好辦許多。 “一是臨清那邊咱們馮家不能再這樣下去,應當像周家和任家一樣,一方面要把馮家其他幾房人給好好梳理一下,若是有資質有潛質的少年和年輕人還是應當要想辦法予他們一些機會,甭管是讀書也好,做點兒營生也好,還是為吏也好,總比他們守著那一畝三分地強,還有不少人淪為幫傭甚至更為不堪,該接濟還得要接濟,該幫補還得要幫補,不能放任這樣下去。” 馮紫英的話讓馮唐有些難堪,但不得不承認兒子的話很有道理。 之前他要么長期在大同,要么在京師這兩年賦閑主要心思也是放在自己起復的事宜上,沒心思管其他,現(xiàn)在看來自己這方面竟然還不如兒子看得深遠。 “唔,那這事兒你準備怎么做?”馮唐問道。 “我的意思是家里出資捐建或者助建族學,又或者書院,讓馮家子弟從蒙學到經學,都要辦起來,如果條件允許的話,甚至還應當吸納一些外邊的貧寒學子來就讀,這樣既有助于我們提升我們馮家的在本地的名聲和形象,也能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 馮紫英侃侃而談,“另外這學中若是能考上秀才、舉人和進士固然好,若真是學業(yè)無成的,起碼也能識字明理,若是我家有些營生需要用人,亦可從中選擇,便有其他意愿者,如為吏,從醫(yī)等等,我們亦可資助其達成所愿。” 馮唐和大小段氏都倒吸了一口涼氣,不能不說馮紫英這個構想非常好,但卻太宏大了。 助建捐建族學私塾,甚至還要建書院,這可不是一筆小數(shù)目,而且是每年都需要投入的不小開支。 少則每年兩三千兩,多則五六千兩,若是書院,怕是要上萬兩,而且這是每年的固定開銷,若是遇上馮家這邊有個閃失手頭不寬裕,難以支撐,這反而要毀了馮家名聲。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