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禰衡的意思簡單明了,兩面夾擊,斷了劉勛退路。 畢竟哪怕劉勛在看到魏延來了真的落荒而逃,后續也得守住廬江城才行。 從地勢上看,舒城西北低而東南高,城北不遠處就是巢湖。 典型的易守難攻。 這也是張繡最終答應了魏延奇襲舒城的原因。 付出小,回報大。 現在的他不像是諸葛亮北伐那樣,一礦打五礦。 單以兵力而論,對廬江郡并不吃虧。 當然前提是在壽春的袁術不支援。 一旦袁術的支援跟上,那就真成了一場曠日長久的大戰。 不過孫策已經把玉璽獻給袁術,估計他現在的心思已經放到了稱帝上。 這同樣也是張繡敢攻廬江的原因。 就算壽春支援廬江,力度也應當有限,他還承受得住。 “興霸,你怎么看?” 甘寧愣了愣,隨即搖了搖頭,“一切全憑主公決斷。” 那就是沒有意見。 實際上也真沒什么好說的。 在魏延急行軍去舒縣以后,張繡也只剩下兩個選擇:要么以魏延為先鋒,后續大軍原路跟上,為他壓陣。 要么就兵分兩路,包圍舒城。 既然張繡已經選擇了后者,繼續執行就可以了。 之后三人又細細議定了行軍的具體事項,各自回去休息。 一夜無話,第二天一早,張繡撥出五百人馬留守尋陽,其他人統統帶走。 包括原本在尋陽,之后投降魏延的人馬。 魏延在這三天已經把他們全部打亂重新進行了整編,倒給張繡省了不少功夫。 跟魏延相比,張繡此行的路線倒是要好走得多。 只是五千人馬過境,想不被沿途兵馬發現顯然不現實。 不過張繡此行原本就沒想隱藏形跡。 所以他只是吩咐把靠得過近、涉嫌挑釁的探子做掉,其他人一概不管。 反正等他到廬江城下的時候,要么舒城已經被魏延拿下,要么就是還在被魏延猛攻。 但讓張繡沒想到的是,他遇上了第三種可能。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