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周瑯對工部的改革,已經讓官員們警醒,都擔心他們的地位不保,但也有真正死腦筋,不愿意改革的人。 周瑯覺得經過當年清洗頑固派的方式,他的官僚階層應該滑頭居多,但沒想到在集體氛圍的影響下,大多數人竟然都敢來反對皇帝。 六部官員全體沖闕,這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事情,這種軟性反抗的威力巨大,周瑯不可能把自己的整個官僚機構都清洗了,所以他只能妥協,可是這一妥協,他的權威就被壓制了,開國皇帝的皇權都被壓制,還改革個屁啊。 所以僵持不下,周瑯十天都沒有開宮門,但是讓皇宮每天給這些人送吃的去,別絕食餓死,那可就更麻煩了。 他們之所以如此強硬的反對,主要是周瑯對禮部的兩項改革措施。 中國傳統的對外機構就是禮部,禮部四大司,分別是典制、祠祭、主客、精膳,這都是根據孔子的理念制定的,典制不用說了,孔老夫子喜歡恢復周禮的各種典章制度,上到國家體系,下到行為舉止都有一套標準;祭祀是一整套宗教性質的規范,從說話到用的事物,都有規范;精膳,主要是管理皇帝的飲食,因為孔子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是一個很會享受的小貴族,推崇周朝的飲食禮儀到什么地步?孔子看到大飯、二飯這些原本在周天子吃飯時候演奏音樂的官員流失到了異國,都會感嘆天子失官;其中的主客,正是基于孔子理念的一套對外政策,可不是什么公平交往,而是尊卑有序那一套,中國一直在維持宗藩制度,其實效仿的就是周天子跟諸侯國的封建模式。 但這一套顯然不可能跟所有外國溝通,所以清朝還設置了理藩院,早先屬于禮部,后來單獨列出來;另外還有四譯館,負責翻譯工作。每次遇到跟外番溝通的時候,總是禮部會同四譯館、理藩院一起處理。 這樣的效率自然很低,周瑯將這些部門全部劃歸了理藩院,而且不是按照上下有序、尊卑有別那一套理念來建設,提出跟任何外國,無論大小都平等交流,這讓很多老夫子十分不滿,以辭職威脅。 這才只是一個開始,當周瑯要改革科舉制度的時候,所有人都不滿了。 不止是這些京官,其實全國各地的文官都在看著,大多數文官,尤其是中下層文官,他們都是科舉制度的受益者,科舉制度的改革不但影響他們,還影響他們的家族。 一個弄不好,伏闕就不是京官們的示威,而是會發展成為全天下的動蕩。 周瑯改科舉的目的是為了改教育,中國讀書人為什么要寒窗苦讀,目的不是對讀書有興趣,目的是為了當官,當官要通過科舉,科舉考什么,他們就學什么。 但科舉考的是四書五經,他不考自然科學。 第(1/3)頁